脑梗、心梗
或许大家都有听说
但是腿梗
又是个啥?
PART01
81岁大爷双脚溃烂疼痛难忍
张爷爷今年81岁,半年前开始出现双脚脚趾和左脚后跟皮肤破溃,难以愈合,而且伴有肿胀疼痛,平时走路也很困难。
医院进行过治疗,但是手术效果不理想,双脚的溃疡和疼痛没有好转,并且症状进行性加重:痛得晚上夜不能寐。
疼痛难忍的张爷爷经过四处打听找到了浙大二院血管外科的陈兵主任。经陈主任详细追问病情,了解到张爷爷还合并有冠心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查体可见双足第1,2足趾、左足跟及右足背皮肤多发溃疡形成。
进一步的CT检查提示:左侧股动脉中段支架植入后,支架内通畅,未见明显狭窄或闭塞,而膝下血管——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多节段狭窄闭塞。简单来说,就是张爷爷的腿“梗”了。
PART02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前文中提到的腿梗其实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在国内其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其发病率高达12%—20%。
研究发现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过量饮酒及高龄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及时发现和积极干预,能够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
PART03
腿梗该如何治疗?
一般治疗
全身性的动脉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
动脉硬化属于全身性的动脉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积极的危险因素干预,比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医生指导下加强下肢运动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损伤等。
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手术治疗
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
由于张大爷严重下肢缺血并进行性加重,又是高龄、基础疾病较多,在完善一系列术前检查后,陈主任团队决定行局麻下下肢动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即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据陈主任介绍下肢动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法,适合老年人,尤其是一般情况不佳,合并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大的患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疗效果确切的优点。
PART04
如何发现和预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最典型症状是“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小腿的酸胀、疼痛以致于不能行走,休息几分钟后又能再次行走,如此症状循环往复。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即要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
对于出现下肢麻木、发凉及冷感的患者,可以观察足部的颜色及温度,自行触摸足部的两条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常位于脚背正上方,胫后动脉位于足跟内侧面与内踝顶点的连线上。
如果本身就发生过脑梗、心梗,需尽早去筛查一下有没有“腿梗”的可能。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要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ART05
如何治疗?
跑步机锻炼和行走是治疗间歇性跛行最有效的运动,可促进侧支血管循环建立。
运动强度,行走速度应设定在3~5分钟即诱发出疼痛跛行症状时的速度,在这一负荷下行走至产生中等程度的疼痛症状,然后站立或坐下休息使症状缓解,而后继续上述行走。
运动持续时间,在每节运动过程中应该重复运动﹣休息﹣运动过程。最初锻炼时需进行总计35分钟的行走,随后每次锻炼增加5分钟直到完成总计50分钟的行走,并以此强度和时间锻炼下去。运动频率,每周锻炼3~5次。
科普直播
守护生命长河,保卫血管健康
发凉、发麻、疼痛、老寒腿,就是医生说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吗?那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危险因素及成因,动脉硬化会造成什么后果,如何消除闭塞呢?
目前有什么样介入治疗新技术。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和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浙大二院血管外科团队,带你了解如何能更好保护我们的血管!
浙大二院联合钱江频道今天带大家走进浙大二院血管外科团队,医生将做客直播间为大家讲解血管外科相关科普知识,快扫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