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ESVS动脉硬化性颈动脉及椎动
TUhjnbcbe - 2022/6/20 15:12:00
北京荨麻疹医院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50.html

5月19日,EuropeanJournalofVascularandEndovascularSurgery在线发表了ESVS动脉硬化性颈动脉及椎动脉疾病诊疗指南。这是自上一版年指南之后,ESVS带来的全面更新。这一重磅指南内容极为充实,共有推荐条,其中新加入指南推荐38条,并且编委会还留下了不少Unansweredquestions易引发讨论并指明下一步研究方向。

?

Section2总论

1.对于评估颅外颈动脉狭窄程度和严重程度的患者,推荐使用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或磁共振血管造影。(IB)

2.对于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建议通过CTA或MRA,或由第二个操作者进行重复的多普勒超声来证实首个超声对狭窄的评估。(IB)

3.对于考虑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建议在超声检查后进行CTA或MRA,这将提供关于主动脉弓以及颅内外循环的额外信息。(IB)

4.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疾病患者,在以超声医院,建议超声报告应说明使用哪种测量方法。(IC)

5.对于考虑血管重建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DSA造影不是推荐的,除非无创成像有显著差异。(IIIB)

6.对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或最佳药物治疗,应由多学科团队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适应症和治疗进行评审建议,并达成共识决定。(IC)

7.建议在颈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进行独立的神经学评估,以评估围手术期的风险。(IC)

?

Section3无症状颈动脉疾病处理

8.对于无症状和有症状的颈动脉疾病患者,首先建议进行健康宣教,以促进健康饮食、戒烟和体育活动。(IB)

9.对于50%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考虑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75-mg),主要用于预防晚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IIaC)

10.对于50%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且对阿司匹林不耐受或过敏的患者,应考虑氯吡格雷每日75mg。如果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不耐受或过敏,应考虑双嘧达莫单药治疗(mg,每日2次)。(IIaC)

11.对于正在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而不是大剂量阿司匹林(mg)。(IB)

12.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支架术的患者,建议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mg)和氯吡格雷(75mg)。氯吡格雷(每天75mg)应在支架术前至少三天开始使用,紧急情况下可单次服用mg。支架术后应继续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四周,然后无限期继续单药抗血小板治疗。(IB)

13.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加或不加依折麦布)的降脂治疗,以长期预防卒中、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事件。(IB)

14.对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伴血脂异常患者,无论是否使用依折麦布,均应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的降脂治疗。(IIaC)

15.对于无症状或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和高血压患者,建议进行降压治疗。(IA)

16.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糖尿病患者,推荐最佳的血糖控制。(IB)

17.不推荐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进行常规人群筛查。(IIIC)

18.对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性筛查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以优化危险因素控制和药物治疗。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晚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不是确定颈动脉干预的候选人。(IIbB)

19.对于无症状的60-99%狭窄的一般手术风险患者,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可能与晚期中风风险增加相关的影像学或临床特征,30天中风/死亡率3%,且患者预期寿命超过5年,则应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IIaB)

20.对于具有60-99%无症状狭窄且存在一个或多个影像学或临床特征且可能与晚期中风风险增加相关的平均手术风险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可能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替代方案,前提是30天中风/死亡率3%且患者预期寿命超过5年。(IIbB)

21.对于被MDT小组认为是“手术高风险”的无症状患者,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影像/临床特征,并在最佳药物治疗下可能与晚期卒中风险增加相关,且无症状狭窄在60-99%,则可考虑颈动脉支架植入,前提是解剖结构良好,30天死亡/卒中率3%且患者预期寿命超过5年。(IIbB)

22.对于70-99%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明确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前,不建议使用颈动脉干预来预防认知功能损害。(IIIB)

?

Section4有症状的颈动脉疾病处理

23.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度脑卒中后不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术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推荐短期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21天后单药治疗,或长期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缓释片。(IA)

24.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不耐受或过敏的近期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不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术,推荐双嘧达莫单药或替卡格雷单药治疗。(IB)

25.对于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近期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神经科医生和血管外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抗血小板方案(联合治疗或单一治疗),以避免延误紧急颈动脉手术。(IC)

26.对于近期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和长期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IA)

27.对于近期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时,应在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后考虑围手术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IIaC)

28.近期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若评估抗血小板单药治疗优于联合治疗,应考虑服用阿司匹林(每日~mg,连用14天,然后改为每日75~mg)。(IIaB)

29.对于近期有症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在接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同时,建议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而不是大剂量(mg)。(IB)

30.对于近期有症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如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不耐受或过敏,推荐双嘧达莫缓释片单药(mg,每日2次)。(IC)

31.对于近期有症状行颈动脉支架术的患者,建议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mg)和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每天75mg)应在支架植入前至少三天开始使用,紧急情况下单次mg负荷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支架术后至少持续四周,然后长期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最好是氯吡格雷每天75mg)。(IC)

32.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不推荐长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除非心脏或其他血管疾病指征需要。(IIIA)

33.对于胃肠道出血风险高于平均水平的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应考虑胃保护治疗或质子泵抑制。如果有质子泵抑制剂,建议选择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无明显影响的药物(如泮托拉唑)。(IIaB)

34.对于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他汀类药物可以长期预防中风、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事件。(IB)

35.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如果他汀类药物的最大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达不到血脂指标,则推荐依折麦布(每天10mg)。(IB)

36.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如果他汀类药物不能耐受或达不到目标LDL水平,无论是否使用依折麦布,都应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进行额外或替代治疗。(IIaB)

37.对于计划接受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建议在术前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IA)

38.对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度脑缺血卒中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建议进行降压治疗。(IA)

39.对于等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术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早期迅速降压应考虑谨慎,但应治疗未控制的高血压(/90mmHg)。(IIaC)

40.对于在过去6个月内出现颈动脉供血区症状且颈动脉狭窄率为70~99%的患者,如果30天死亡/卒中风险6%,则建议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IA)

41.对于在过去6个月内报告颈动脉供血区症状且颈动脉狭窄率为50~69%的患者,如果30天死亡/卒中风险6%,则应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IIaA)

42.对于年龄≥70岁的患者,在前6个月内经历过颈动脉供血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并伴有50~99%颈动脉狭窄,建议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不是颈动脉支架术。(IA)

43.对于年龄70岁且在6个月内经历过颈动脉供血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并伴有50-99%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如果30天死亡/卒中风险6%,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考虑替代动脉内膜剥脱术。(IIbA)

44.对于有症状、狭窄程度在50-99%之间且颈动脉介入治疗被认为是合适的患者,建议尽快进行,最好在症状出现后14天内进行。(IA)

45.对于在出现症状后14天内接受血运重建的患者,建议他们应该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不是颈动脉支架术。(IA)

46.对于50-99%狭窄的患者,若出现过致残性卒中(改良Rankin评分3),或梗死面积超过同侧大脑中动脉区的三分之一,或意识/嗜睡改变,建议推迟颈动脉干预,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实质性出血的风险。(IC)

47.对于50-99%狭窄的患者,如果出现进展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考虑紧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最好在24小时内。(IIaC)

48.对于有症状的溶栓患者,建议在溶栓完成后24小时内停止静脉注射肝素和抗血小板治疗,但在进行任何颈动脉干预之前应开始抗血小板治疗。(IC)

49.对于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99%而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考虑在溶栓完成后推迟6天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IIaB)

50.对于溶栓后接受早期颈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建议积极治疗介入后高血压,以降低脑实质出血的风险。(IC)

51.对于接受颅内机械取栓术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有50-99%颈动脉狭窄和小面积的同侧脑梗死,若在机械取栓术后存在不良的顺行颈内动脉血流或不良的Willis环,可考虑同步颈动脉支架术。(IIbC)

52.对于在近六个月出现颈动脉供血区症状且狭窄50%的患者,不建议进行颈动脉干预。(IIIA)

53.对于反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小脑卒中的患者,尽管有最好的药物治疗,但狭窄50%,可以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但高年资神经血管医生或多学科团队审查之后才可以考虑。(IIbC)

54.对于近期症状性狭窄50~99%且对侧颈动脉闭塞或既往接受过颈部放射治疗的患者,应根据个人情况考虑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术。(IIaB)

55.对于最近有症状的、50-99%狭窄、解剖特征或合并疾病被多学科小组认为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高风险的患者,颈动脉支架术应该被考虑作为内膜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但前提是文献报道的30天死亡/卒中风险6%。(IIaB)

56.对于有症状的颈动脉近闭塞且远端血管塌陷的患者,不建议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除非作为随机对照试验的一部分。(IIIB)

57.对于颈动脉近闭塞且远端血管塌陷伴复发性颈动脉供血区症状性患者(尽管最好的药物治疗),只有在多学科团队审查后才能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或颈动脉支架置入。(IIbC)

58.对于近期出现颈动脉供血区症状和颈动脉内游离浮动血栓的患者,建议进行治疗性抗凝治疗。(IC)

59.对于近期出现颈动脉供血区症状和游离浮动血栓的患者,若在接受抗凝治疗时出现反复症状,可以考虑手术或腔内清除血栓。(IIbC)

60.对于近期出现颈动脉供血区症状和游离浮动血栓证据的患者,不建议静脉溶栓。(IIIC)

61.对于有症状的颈动脉蹼患者,在详细的神经血管检查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卒中,可以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以防止卒中复发。(IIbC)

62.对于确诊为眼缺血综合征和同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应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以防止进一步缺血引起的视网膜新生血管。

63.对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度缺血性中风且存在心房颤动(无论新发或既往已存在)和同侧50-99%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建议进行全面的神经血管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紧急颈动脉血运重建或单独抗凝。(IC)

64.对于已开始抗凝治疗的患者(基于心脏栓塞被认为是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的最可能原因),在抗凝治疗水平上出现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同时伴有同侧50-99%颈动脉狭窄,推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IC)

?

Section5开放手术技巧

65.在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中,麻醉选择(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应由进行手术的外科医生/麻醉师根据当地经验、患者偏好和抗血小板策略自行决定。(IIaB)

66.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建议由训练有素的血管外科医生进行手术,而不是由其他专业的外科医生进行。(IB)

67.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有关颈动脉暴露(顺行、逆向颈静脉)的决定应留给手术外科医生。(IIaB)

68.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不推荐常规颈动脉窦神经阻滞。(IIIA)

69.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应考虑使用鱼精蛋白逆转肝素。(IIaB)

70.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使用转流管(常规、选择性、从不)的决定应由手术外科医生自行决定。(IIaC)

71.对于接受常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推荐常规补片闭合,而不是常规原发动脉切开术闭合。(IA)

72.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应根据手术外科医生的判断来选择补片闭合材料。(IIaA)

73.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建议采用外翻式内膜切除术或内膜切除补片修补术,而不是常规的颈动脉切开缝合术。(IA)

74.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外翻式或内膜切除补片修补术之间的选择应由手术外科医生自行决定。(IIaA)

75.对于颈内动脉无症状孤立绕圈/扭结的患者,不建议进行手术矫正。(IIIC)

76.对于孤立性颈动脉绕圈/扭结的有症状患者,定排除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症状的其他原因后可以考虑手术矫正,但必须经过多学科团队审查。(IIbB)

77.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血管造影、多普勒超声或血管镜检查进行术中影像检查,以降低围手术期卒中的风险。(IIaB)

78.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建议外科医生在术前明确远端病变范围的存在并提前做好计划。(IC)

79.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应考虑选择性切口引流。(IIaB)

80.对于近期出现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症状的患者,不推荐进行颅外转颅内搭桥手术。(IIIA)

?

Section6颈动脉支架

81.对于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建议在球囊扩张前静脉注射阿托品或格隆溴铵(一种抗胆碱药),以防止低血压、心动过缓或心搏停止。(IC)

82.对于选择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经桡动脉或经颈动脉血运重建应被视为经股动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在经股动脉通路可能带来更高并发症风险的情况下。(IIaB)

83.对于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采用何种支架设计(开孔、闭孔)的应由手术医生自行决定。(IIaB)

84.对于接受选择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双层裸支架。(IIbC)

85.对于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在进行预扩张时,应考虑球囊直径5mm,以降低围手术期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风险。(IIaC)

86.对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残余狭窄30%时不建议进行后扩张,以减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IIIB)

87.对于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脑保护系统。(IIaC)

88.对于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应由手术医生自行决定选择何种脑保护(保护伞、近端血流逆转)。(IIaB)

89.对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若有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病变或对侧颈动脉闭塞且代偿不良的,不建议部署近端脑保护装置。(IIIC)

90.对于接受经股动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应选择每年做至少12次颈动脉支架手术的医生,以获得最佳结果。(IIbC)

?

Section7颈动脉术后并发症

91.对于经历围手术期卒中的患者,建议区分术中和术后卒中。(IC)

92.对于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时,颈动脉阻断钳释放后血流恢复后出现同侧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建议立即重新探查颈动脉。(IC)

93.对于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任何时间发生同侧或对侧卒中的患者,建议对颈动脉和大脑进行紧急诊断性神经血管成像。(IC)

94.对于颈动脉术后低血压患者,应考虑给予静滴晶体液和扩容剂作为一线治疗。如果不能改善血压,应考虑使用升压药以维持收缩压90mmHg。(IIaC)

95.对于接受颈动脉治疗的患者,建议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术后前3-6小时内定期监测血压。(IC)

96.对于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建议在颈动脉血运重建后的最初24小时内定期监测血压。(IC)

97.在进行颈动脉治疗的中心,建议他们制定治疗术后高血压的书面标准。(IC)

98.对于出现与喘鸣或气管偏斜相关的术后颈部血肿的患者,建议立即重新手术探查。(IC)

99.对于人工血管补片感染或颈动脉支架感染的患者,建议切除和自体静脉重建。(IC)

.对于颈动脉补片或支架感染的患者,不推荐切除之后以人工血管重建。(IIIC)

.在特定的高手术风险或疑似补片感染的急诊患者中,可以考虑植入覆膜支架,作为三阶段EndoVAC技术的一部分。(IIbC)

.对于同侧颈动脉50-99%再狭窄的情况下出现晚期同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建议重新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IB)

.对于在同侧颈动脉再狭窄50%的情况下出现晚期同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建议进行药物治疗。(IB)

.对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无症状的70-99%再狭窄的患者,在多学科团队审查后可考虑重新干预。(IIbA)

.对于无症状再狭窄70%的颈动脉支架患者,建议进行药物治疗。(IA)

.对于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时颈动脉阻断钳夹闭期间,或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时球囊扩张(或近端血流逆转)期间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或癫痫发作的患者,建议连续术后监测,且术后无症状再狭窄70%也推荐再次干预。(IC)

.对于在颈动脉夹闭期间出现显着电生理变化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或在全身麻醉下颈动脉夹闭期间经颅多普勒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速度低于15cm/sec,建议连续术后监测,且术后无症状再狭窄70%也推荐再次干预。(IC)

.对于已决定进行血运重建的再狭窄患者,建议根据多学科团队审查、当地外科医生和介入医师的偏好以及患者选择来决定再次手术的方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IC)

?

Section8同时处理冠脉及颈动脉病变

.对于接受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不推荐常规筛查颈动脉疾病。(IIIC)

.对于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年龄70岁、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病史或有颈动脉杂音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应考虑进行颈动脉疾病的多普勒超声筛查。可以更好预测,如果他们患有并发颈动脉疾病,则与冠状动脉搭桥相关的风险增加。(IIaC)

.对于术前6个月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且颈动脉狭窄50-99%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应考虑分期或同步颈动脉治疗。(IIaB)

.对于前六个月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且颈动脉狭窄50-99%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应考虑分期或同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而不是颈动脉支架复合冠状动脉搭桥手术。(IIaB)

.对于无症状的单侧70-99%颈动脉狭窄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不推荐分期或同步颈动脉手术来预防术后卒中。(IIIB)

.对于双侧无症状70-99%颈动脉狭窄或70-99%狭窄伴对侧闭塞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可考虑分期或同步颈动脉手速胡治疗。(IIbC)

.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如果他们正在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且认为有必要进行颈动脉手术治疗,应根据进行手术的紧迫性、冠状动脉搭桥期间的抗血小板治疗、个体患者特征、症状状态和当地医生经验来考虑选择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IIaC)

?

Section9颈动脉病变与非心脏手术

.对于在过去6个月内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进行颈动脉影像检查。(IB)

.对于在外科手术前6个月内因同侧50-99%颈动脉狭窄而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且计划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在非心脏手术之前进行颈动脉血运重建。(IB)

.对于既往有中风病史且无明显颈动脉疾病的患者,建议尽可能将择期非心脏手术推迟6个月。若患者需进行半紧急择期手术,则须根据潜在的病理进行个体化方案制定。(IB)

.对于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无症状患者,不推荐常规颈动脉成像。(IIIB)

.对于接受大型非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他们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以帮助就围手术期卒中风险达成共识。(IB)

.对于接受非心脏手术的50-99%颈动脉狭窄的无症状患者,建议在手术前不要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至于是否停止抗血栓治疗应根据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来评估。(IIIB)

.对于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的颈动脉狭窄50-99%的无症状患者,不建议进行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IIIB)

?

Section10颈总动脉及无名动脉病变

.对于颈总动脉近端或无名动脉狭窄/闭塞的无症状患者,不推荐开放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IIIC)

.对于有症状的颈总动脉近端或无名狭窄患者,应考虑开放逆行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IIaC)

?

Section11无症状椎动脉病变的处理

.对于无症状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不推荐开放或血管内介入治疗。(IIIC)

?

Section12症状性椎动脉病变的处理

.对于疑似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患者,推荐CTA或MRA作为一线血管成像方式。(IB)

.对于转头时出现眩晕或头晕的患者,建议不要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归因于头部运动时椎动脉扭闭),除非血管成像证实转头时血流明显中断。(IIIC)

.对于出现椎基底动脉区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和50-99%椎动脉狭窄的患者,不推荐常规支架置入术。(IIIA)

.对于复发性椎基底动脉区域症状(尽管有最佳药物治疗)和50-99%颅外椎动脉狭窄的患者,可以考虑血运重建。(IIbB)

.对于合并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的患者,不推荐同时进行颈动脉和椎动脉血运重建。(IIIC)

.对于接受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应优先考虑药物洗脱支架而不是裸金属支架。(IIaC)

.对于接受椎动脉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不推荐使用有创血管造影进行连续监测。(IIIB)

.对于接受过开放或血管腔内椎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可考虑无创影像学连续监测。(IIbC)

(扫码下载指南原文)

(扫码进入指南合集)

审校及组稿:浙江大医院商弢副主任医师

编辑:血管资讯Oliver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vascular

edoctor.c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ESVS动脉硬化性颈动脉及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