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
TUhjnbcbe - 2022/6/14 12:31:00
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病率为0.7%~0.9%,我国现存CHD患者约万,每年新出生CHD患儿约16万,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近30余年来,随着介入技术与器械的不断发展,我国CHD介入诊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CHD经皮介入治疗的规模居世界首位,心内科、心外科、儿科、放射科和超声科等多学科均参与了CHD经皮介入治疗工作。

第一部分指南编写方法

第二部分经皮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房间隔缺损(ASD)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存在血流交通的一种心脏畸形。

大多数ASD患者儿童期一般无症状,多数患者到了青春期后因心脏杂音或心电图等表现异常而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

外科手术与经皮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ASD均有优良的远期效果,但经皮封堵术对左、右心室功能的负面影响较小,住院时间短,感染率低,并发症少,总费用低。

一、经皮ASD介入封堵治疗建议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本指南修订我国ASD经皮介入封堵治疗建议总结见表3。

表3经皮ASD介入封堵治疗建议

●年龄≥2岁且体重≥10kg的继发孔型ASD患者(推荐C)(推荐等级证据级别)

●有右心室容量超负荷证据且无肺动脉高压或左心疾病的继发孔型ASD患者,无论有无症状,推荐关闭ASD(推荐B)

●在缺损适合封堵的情况下(ASD边缘距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开口距离≥5mm;距离房室瓣距离≥7mm),首选经皮ASD介入封堵术(推荐B)

●合并其他心脏畸形,但可行经皮介入治疗的患者。例如: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或动脉导管未闭等(推荐C)

●年龄2岁,有血流动力学意义(Qp∶Qs≥1.5)且符合上述介入标准的继发孔型ASD(建议C)

●如体重10kg或股静脉途径限制(如合并下腔静脉缺如、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等),可选择经颈静脉途径(建议C)

●特殊类型ASD如多孔型ASD、筛孔型ASD和后下边缘不良的ASD,应在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心结合3D打印、超声引导等技术实施封堵治疗(建议C)

●无血流动力学意义且无栓塞危险因素(如使用经静脉起搏系统、长期留置静脉导管或高凝状态等)的继发孔型ASD(不推荐C)

●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艾森曼格综合征(不推荐C)

二、介入操作流程

(一)设备器材

(二)术前准备

(三)操作步骤

1.放射线引导经皮ASD封堵术:

2.单纯超声引导经皮ASD封堵术:

三、术后处理

1.穿刺血管处理:

2.抗生素使用:

3.术后抗血小板治疗:

4.特殊情况处理:

5.术后随访:

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处理和防范

1.一般介入并发症:

2.封堵器移位和脱落:

3.残余分流:

4.心律失常:

5.头痛或偏头痛:

6.封堵器磨蚀:

7.出血或血栓栓塞:

8.溶血:

9.心包积液/心脏压塞:

10.空气栓塞:

11.二尖瓣关闭不全:

第三部分经皮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

卵圆孔是胚胎时期心脏房间隔卵圆窝处进行血液交换的一个正常生理性通道,出生后1年内大多数正常人原发隔和继发隔相互粘连、融合,形成永久性闭合,若3岁还未闭合则形成卵圆孔未闭(PFO)。

一、经皮PFO介入封堵治疗建议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本指南修订我国经皮PFO介入封堵治疗建议如表4。

表4经皮PFO介入封堵治疗建议

●适用年龄16~60岁(推荐A)

●血栓栓塞性脑梗死伴PFO患者,未发现其他卒中发病机制(推荐A)

●CS或TIA合并PFO,具有1个或多个PFO的解剖学高危因素:房间隔膨出瘤、希阿里氏网、下腔静脉瓣10mm、大型PFO(4mm)、长隧道型PFO(长度≥8mm),发泡试验显示中-大量右向左分流(推荐B)

●CS或TIA合并PFO,具有1个或多个临床高危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反复肺栓塞、呼吸睡眠暂停等,发泡试验显示中-大量右向左分流(推荐B)

●PFO伴发泡试验显示中-大量右向左分流,具有长期(1年以上)先兆性偏头痛病史,经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患者手术意愿强烈(建议B)

●PFO伴发泡试验显示中-大量右向左分流,具有体循环其他部位矛盾性栓塞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证据,排除其他来源栓塞可能(建议B)

●合并PFO的特殊职业从业者(如潜水员、空乘人员、飞行员等)(建议C)

●可以找到明确原因的脑栓塞,如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等(不推荐C)

●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或PFO为特殊通道(不推荐C)

●无任何临床症状的PFO且不伴中-大量右向左分流者(发泡试验)(不推荐C)

●PFO合并急性脑卒中2周以内(不推荐C)

二、介入操作流程

(一)设备器材

(二)术前准备

(三)操作步骤

1.放射线引导经皮PFO封堵术:

2.单纯超声引导经皮PFO封堵术:

三、术后处理

1.术后穿刺血管处理和抗生素使用:

2.术后抗血小板处理:

3.术后随访:

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处理和防范

1.心脏穿孔/心包压塞:

2.空气栓塞:

3.心律失常/房颤:

4.残余分流:

5.其他相关并发症:

第四部分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

一、经皮PDA介入封堵治疗建议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本指南修订我国经皮PDA介入封堵治疗建议如表5。

表5经皮PDA介入封堵治疗建议

●体重≥4kg,有左心室容量超负荷证据且解剖条件适合介入的PDA患者,无论有无症状,推荐首选介入封堵PDA(推荐B)

●心腔大小正常的左向右分流的小型PDA,如果通过标准的听诊技术可闻及杂音,建议介入封堵PDA(建议C)

●“沉默型”PDA伴有少量左向右分流(包括外科术后或者介入术后残余分流)(不建议C)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水平出现以左向右分流为主的双向分流,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或试验性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降低20%或降低30mmHg以上,且无主动脉压力下降和全身不良反应(不建议C)

●依赖于动脉导管的开放维持有效肺循环或体循环的先天心脏畸形(不推荐C)

●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水平出现双向分流或者右向左分流,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阴性或经靶向药物治疗无改善患者(不推荐C)

二、介入操作流程

(一)设备器材:

(二)术前准备

(三)操作步骤

1.放射线引导下经股静脉PDA封堵术:

2.放射线引导下经股动脉PDA封堵术(适用于细小管型PDA):

3.单纯超声引导下经股动脉PDA封堵术:

4.单纯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PDA封堵术:

三、术后处理

1.穿刺血管处理:

2.抗生素使用:

3.术后随访:

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处理和防范

1.一般介入并发症:

2.封堵器脱落:

3.残余分流:

4.左肺动脉狭窄:

5.降主动脉狭窄:

6.溶血:

7.三尖瓣损伤:

8.血小板减少:

9.一过性高血压:

10.血栓栓塞:

第五部分经皮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VSD)是指心脏室间隔的先天或获得性缺损造成左右心室间的异常交通。先天性VSD是由于胚胎发育期室间隔发育不全造成,它是最常见的CHD,占活产婴儿的3.0‰~3.5‰,占全部CHD的20%~30%。VSD可单独存在,也可以是复杂心内畸形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VSD所处位置,一般将其分为膜周部(约80%)、肌部(5%~20%)、双动脉瓣下(约5%)和流入道缺损(约5%),其中膜周部和肌部VSD可通过介入方法治疗。

一、经皮VSD介入封堵治疗建议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本指南修订我国经皮VSD介入封堵治疗建议如表6。

表6经皮VSD介入封堵治疗建议

●年龄≥3岁且体重≥10kg的膜周部VSD(推荐C)

●膜周部VSD直径3~14mm,有临床症状或有左心超负荷表现,Qp∶Qs1.5(推荐B)

●在解剖条件合适的情况下(VSD上缘距主动脉瓣距离≥2mm,VSD后缘距三尖瓣距离≥2mm,无主动脉瓣反流及主动脉右冠瓣脱垂),推荐经皮VSD封堵术(推荐B)

●肌部VSD,年龄≥3岁,有临床症状或有左心超负荷表现,Qp∶Qs1.5(推荐C)

●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分流且符合上述介入标准(推荐C)

●创伤性VSD或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且符合上述介入标准(建议C)

●年龄2~3岁,有临床症状或有左心超负荷表现的膜周部VSD且符合上述介入标准。如患者体重10kg,可选择经颈静脉途径(建议C)

●VSD上缘距主动脉瓣距离≤2mm,无主动脉瓣脱垂,不合并主动脉瓣轻度以上反流(建议C)

●肌部VSD,年龄3岁,有临床症状或有左心超负荷表现,Qp∶Qs2.0(建议C)

●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影响瓣膜功能(不推荐C)

●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艾森曼格综合征(不推荐C)

二、介入操作流程

(一)设备器材:

(二)术前准备

(三)操作步骤

1.放射线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

2.单纯超声引导下经股动脉VSD封堵术:

3.单纯超声引导下经颈静脉VSD封堵术:

三、术后处理

1.穿刺血管处理:

2.抗生素使用:

3.术后抗血小板治疗:

4.术后随访:

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处理和防范

1.一般介入并发症:

2.封堵器移位和脱落:

3.外周血管损伤:

4.三尖瓣反流:

5.主动脉瓣反流:

6.房室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

7.残余分流:

8.溶血:

第六部分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肺动脉瓣狭窄(PVS)是一类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约占活产婴儿的0.5‰,占所有CHD的8%~10%,且其发生率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亚洲人群的发生率高于欧美国家,常和肺动脉瓣上及瓣下狭窄合并出现。

一、经皮PVS介入治疗建议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本指南修订我国经皮PVS介入治疗建议如表8。

表8经皮PVS介入治疗建议

●超声或心导管测量肺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40mmHg或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的PVS(推荐A)

●依赖动脉导管开放的重症新生儿PVS(推荐A)

●符合上述球囊成形术指征的瓣膜发育不良型PVS(建议C)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如果解剖合适且排除右心室依赖性冠状动脉循环,可进行瓣膜打孔球囊成形术(建议C)

●婴幼儿复杂CHD伴PVS,暂不能进行根治术时,可采用球囊成形术进行姑息治疗(建议C)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或极重度PVS,合并右心室依赖性冠状动脉循环(不推荐C)

●合并明显瓣上狭窄,无肺动脉干狭窄后扩张;单纯肺动脉瓣下漏斗部狭窄,即使瓣膜正常者(不推荐C)

二、介入操作流程

(一)设备器材:

(二)术前准备:

(三)操作步骤:

1.放射线引导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2.单纯超声引导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三、术后处理

1.穿刺血管处理:

2.术后随访:

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处理和防范

1.一般介入并发症:

2.肺动脉瓣环撕裂及心脏破裂:

3.右心室撕裂、出血:

4.右心室流出道痉挛:

5.一过性反应:

6.呼吸暂停:

7.心律失常:

8.术后肺动脉瓣再狭窄:

9.三尖瓣腱索断裂:

10.肺动脉瓣反流:

第七部分总结与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CHD介入治疗技术以来,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介入术者经验的积累及介入技术的逐步提高,CHD介入治疗已成为大的医疗中心常规治疗方法。但是,CHD介入治疗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技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医疗条件及水平不同,CHD介入治疗发展也不平衡,严格、正规培训从业人员,制定CHD介入适应证和操作规范对减少介入治疗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是根据既往文献和专家意见制定,仅供临床参考,不具有法律强制效力,CHD患者的介入治疗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目前,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可吸收封堵器等新技术、新器械在CHD介入治疗领域的应用层出不穷,其临床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本指南内容为阶段性的总结,仍需要今后逐步更新。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版)》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华医学杂志》年第3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11.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