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SCULARINNOVATIONSYMPOSIUM
年4月22日-23日,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北京博瑞血管健康公益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血管创新论坛”VINNOVA在线如期召开。在此期间,为更好契合大会前沿新证与技术创新的内涵,Cordis有幸携手血管介入领域多位专家,于4月23日带来聚焦颈动脉、下肢动脉、AAA及封堵等领域,展开精彩纷呈的学术分享与讨论。
本次研讨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郭伟教授、首都医科医院陈忠教授、医院符伟国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医院郭大乔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叶猛教授、医院郝迎学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刘光锐教授担任特邀讲者;更有重庆医院赵渝教授、医院叶志东教授、医院曹文东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团共同参会。血管资讯特将精彩内容汇编如下,欢迎阅读!
开场致词
大会主席陈忠教授首先致开场辞:Cordis这些年不断与时俱进,但初心不改,矢志不移的与血管外科一直有紧密的联合,坚定的支持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也希望Cordis能够在未来与我们一起继续并肩前行。
大会主席符伟国教授致辞时表示,此次创新论坛大家又能够线上相聚,本专场内容涉及颈动脉、下肢动脉、AAA及封堵等诸多话题,特邀四位专家讲者进行分享,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
主题演讲
《CAS安全性添新证-SAPPHIREWW-例患者围手术期结果分享》
讲者:郭大乔教授
医院:医院
SAPPHIREWorldwide研究(SWW)是一项评估使用CordisPRECISE镍钛支架系统和ANGIOGUARDXP/RX血栓捕获导丝系统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30天内主要不良事件(MAE)包括任何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事件。患者纳入标准: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不良事件高危患者,且有症状伴狭窄50%;无症状伴狭窄≥80%。
本次研究共纳入家临床机构及例患者(平均年龄72.3±9.52岁,61.4%为男性),术后30天主要不良事件(MAE)发生率为4.4%,其中死亡率为1.2%,卒中发生率为3.3%,MI发生率为0.5%。与年轻患者相比,75岁及以上患者更容易发生主要不良事件(5.9%vs.3.2%;P.),与高解剖风险相比,高生理风险患者(5.1%vs.3%;P.)更容易发生主要不良事件;有症状者与无症状者相比(5.7%比3.8%;P.)更容易发生主要不良事件,但不同性别的结局没有显著差异。SAPPHIREWW心梗患者共计例:术后30天死亡率19.1%;1年死亡率(纳入的前例患者数据)为25.4%,与CREST研究相似。
总体而言,SAPPHIREWW是目前最大的针对CAS的研究。SAPPHIREWW研究前瞻性地评估了“真实世界”颈动脉支架植入期间独立判定的神经和心脏预后。数据表明,年龄、症状有无和生理学纳入标准是CAS的高风险特征;性别不是一个预测因素。SAPPHIREWW进一步验证了CAS手术的安全性,尤其是针对并发症较多等特殊的患者,并为CAS手术患者的选择提供了更多信息。
《SmartFlex在TASCCD型股腘动脉闭塞中的运用-来自一项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分析》
讲者:叶猛教授
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
鉴于复杂股腘动脉病变的特殊解剖位置和力学作用,在真实世界腔内治疗中,支架植入面临着内膜增生以及支架断裂等挑战。新型腔内产品的出现给复杂病变的治疗效果带来了转机。SMARTFlex支架作为第三代激光雕刻支架,在保持足够径向支撑力和良好柔顺性的同时更加强调了低慢性外扩张力(COF)对于改善支架通畅率的意义,具有“高RRF,低COF”的特点。
那么在真实世界中,SMARTFlex支架的数据如何呢?一项国内多中心回顾性研究TheOrientalStudy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该研究旨在评价TASCC,D型股腘动脉闭塞血管腔内治疗的有效性,目前共纳入例患者(平均年龄72.8±10.2岁,67.0%为男性),预计将纳入例患者。其中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收集/12/22-/3/10股腘动脉接受Smartflex的患者脱敏数据,来评价SmartFlex在TASCC,D型股腘动脉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该队列共纳入51名患者,平均年龄71.7岁,股腘动脉中重度钙化占比58.4%,股腘动脉合并CTO病变为88.2%;平均CTO长度为23.1±8.54cm。中位随访时间为天,未发现有严重相关不良事件,患者症状以及生活质量评价均得到了提升。而在另一项Talent研究获得的SmartFlex在TASCA,B型股动脉治疗的证据显示,技术成功率达%,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为0,患者术后ABI、术后Vascu-QoL相对术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综上所述,新型的支架设计对提高复杂股腘动脉腔内治疗术后的通畅率,避免不良事件提供了保障。有限的证据说明SmartFlex在股腘动脉病变的治疗中有着理想的早期结果,但其中远期治疗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通过多维度的队列比较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该支架的特性及应用场景。
《腹主动脉瘤血管内治疗INSIGHT研究的一年结果》
讲者:郝迎学教授
医院:医院
INSIGHT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旨在评估INCRAFT?系统在常规临床实践中用于腔内修复的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共入组了23家中心,例AAA患者(平均年龄73.6±8.0岁,男性为89.3%)。主要终点为首次手术后30天内未发生重大不良事件(MAE)。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9.3%(/),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81.2±27.1分钟。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达到术后30天无MAE的主要安全性终点。术后12个月随访时,66.4%的患者动瘤稳定,33.6%的患者动脉瘤体缩小;未发生支架移位。1年时仅报告了4例Ⅰ型内漏(2.7%),无IV型内漏。证实了INCRAFT?系统短期和1年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INCRAFT?系统是开发用于解决复杂动脉瘤相关问题的少数超小型(14-16Fr)器械之一,扩大了符合EVAR的患者人群。血管较细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经皮入路失败的情况,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64.7%)为完全经皮入路,技术成功率高,创面并发症少。且本研究的受试者入选标准更宽,纳入了解剖结构难度更大的患者(右髂总动脉中重度迂曲18.3%;左髂总中重度迂曲18.2%),但术后30天内均未发生MAE和支架断裂,表明INCRAFT?系统可在要求较高的血管解剖结构中安全释放和输送。另外,INNOVATION试验四年结果以及INSPIRATION试验五年结果均证实INCRAFT?系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AAA患者的择期治疗。
综上所述,INSIGHT研究的结果表明,使用INCRAFT?系统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选择。1年时的临床成功率较高,无移位。该结果提供的证据支持EVAR使用小型器械,并可能扩大符合EVAR的患者人群。但是,需要对长期随访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器械的耐久性。
《大口径闭合辟蹊径-ARAHKEY技术创造新可能》
讲者:刘光锐教授
医院:首都医科医院
大口径穿刺口管理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假性动脉瘤(1%-2%)、入路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血肿以及血管迷走反射。目前对大口径穿刺口的封堵方式有,直接封堵或缝合、预埋缝合器以及压迫止血。但管理失败率高(1.5%-9%),原因主要在于血管本身条件、穿刺点原因以及技术问题,导致患者体验差,术者疲惫。对此,部分术者会尝试再增加一把缝合器,但前提条件是穿刺口留置有导丝;保守一点的术者,则会尝试人工压迫来进行后续补救。但其实,除了以上方式,推荐还可以尝试第三种选择,即ARAHKEY技术。
ARAHKEY技术最早于年由日本学者报道,通过结合Proglide+Exoseal联合应用管理大口径穿刺口。预先埋置Proglide,收线后仍有搏动性出血,可以尝试联合植入Exoseal,使可吸收插塞紧贴渗血口,以达到更确切的止血效果。本中心共收集-年ARAHKEY技术在主动脉介入术中应用的20余例数据,结果显示:技术成功率%;止血时间平均3mins;术后穿刺口并发症0;术后卧床时间≤24h。
ARAHKEY技术中Exoseal封堵器的操作步骤可简单分为四步:1.指示器上推,显露头端圆环;2.缝线套入线圈;3.沿缝线送入皮下隧道;4.到位后按下按钮。
操作注意事项:1.首选7FExoseal;2.沿皮下隧道走行方向;3.注意手感,尽量沿预埋缝线送入;4.注意距离,不建议过深;5.术后检查下肢动脉波动。
应用该技术的适应征:
缝合器缝合后仍有波动性出血
不适于再次补用缝合器的病例
对于≤18f的口径是否可直接采用该技术?
优势:
仅预埋1枚缝合器,减少了血管内操作步骤;
操作更简便;学习曲线短;
患者体验更好;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减轻术者工作量
ARAHKEY技术基于目前拥有的器材,探索大口径闭合的创新方式。为更好的患者体验,临床更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会议总结
陈忠教授总结时表示,本场专题分享的都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器械,讲者们也带来了临床相关的研究数据与结果,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随着腔内器械的不断发展,希望未来Cordis能够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同时不断创新,创新需要沉淀,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现有的产品虽然已经趋于完美,但依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今天的会议意义非凡,也衷心期待Cordis未来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器械上市。
符伟国教授总结时首先感谢Cordis为血管外科同道搭建的这一创新学术平台,也对4位讲者及讨论嘉宾针对颈动脉、主动脉、下肢动脉以及穿刺闭合技术所作的精彩内容和热烈讨论表示感谢,很高兴大家能够分享真知灼见,开阔临床思路。
郭伟教授最后总结时表示,早在中国外周血管介入领域刚起步时,Cordis就给予了中国血管外科同道一个良好的培训平台和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未来Cordis不仅能够提供更好的介入器材,也能提供更多的培训平台,因为教育始终是团队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近年来,随着外周介入腔内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器械紧随脚步,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改革发展,相信Cordis的外周介入治疗优化解决方案在未来必将造福更多患者,助力临床医师诊疗,为推动学科发展不懈努力,为改善患者结局不断砥砺前行。
回看链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