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低级别钝性颈动脉损伤患者可能长期趋于稳定
TUhjnbcbe - 2021/8/13 15:55:00

低级别(1级和2级)钝性颈动脉损伤(BCIs)的筛查、治疗和管理至今仍有争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Scott等开展了为期10年的单中心颈部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研究,探讨低级别BCIs的预后趋势,并根据病损进展和脑梗死发生情况建立合理化的治疗策略。结果在年3月的《JournalofNeurosurgery》在线发表。

研究对年8月至年4月期间在该中心收治的钝性颈动脉(BCIs)和椎动脉损伤(BV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部动脉损伤分为五级,1级为血管腔狭窄25%,2级为狭窄程度介于25%-50%,3级为狭窄50%,4级为血管闭塞,5级是血管完全离断。纳入患者的筛查标准包括:颈段椎体或椎弓根骨折、累及颈动脉管或岩骨的颅底骨折、LeFortII或III级骨折、GCS7而CT未显示明显的颅脑损伤以及颈部存在勒痕或挫伤者。患者均接受CTA检查以确定颈部动脉是否损伤。作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外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影像学检查次数和随访时间、随访终点的影像学结果、治疗经过以及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发作情况。

共收治例颈部动脉损伤患者,其中例(45%)为BCIs,例(55%)为BVIs。1-2级BCIs者例(表1)。经历整个随访过程者例,共处病灶。患者平均年龄35岁(16-85岁),平均随访期限为60天。末次影像学结果显示,1级和2级BCIs中64%的患者出现缓解,14%的影像学表现病损加重,但临床症状并未变化。1例患者入院后很快出现脑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仅为1%,可能与其双侧2级BCIs有关。54%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31%未接受治疗;15%接受其他药物和治疗措施,包括血管内支架(表2、3);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的使用与影像学表现的稳定性不相关,也与脑梗死发生率下降不相关。

表1.1-2级钝性颈部动脉损伤患者的分布情况。

表2.伤后7-10天颈动脉病损的变化。

表3.例1-2级钝性颈动脉损伤患者(个病损)的治疗和影像学最终结果。

该研究显示,大部分1级或2级BCIs患者在随访结束时病情改善或稳定。因此,该类低级别BCIs患者可能不必特殊治疗或频繁的影像学随访,但这一结果仍然需要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医院月浓星曦编译,医院丁兴华副教授审校,《神外资讯》编辑部主编、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

1
查看完整版本: 低级别钝性颈动脉损伤患者可能长期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