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意外事故的不断增多,四肢动脉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动脉损伤常与骨折、骨折脱位和周围神经损伤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因此及时判断肢体创伤部位的动脉损伤情况,选择适当的诊治方法,直接影响患者的截肢率和死亡率。
四肢动脉损伤常合并大量失血和复合伤,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肢体动脉断裂或内膜损伤可以使肢体远端发生明显缺血现象,出现“5P”征:(1)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2)肢体远端疼痛;(3)皮肤颜色苍白;(4)肢体感觉麻木;(5)受损部位肌肉麻痹。结合创伤史、伤及部位、伤口急性出血、肢体肿胀、发绀等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在面对不典型闭合性损伤时,出现下列情况同样应该考虑血管损伤的可能:(1)严重的膝关节损伤,关节脱位及其邻近骨折,常合并腘动脉损伤;(2)沿血管走行的刺伤,常由于创口小而被忽视;(3)动脉不完全破裂,有时可以触及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或缺血不明显,因此容易忽视动脉损伤。如果一时诊断不清,可以进一步行MSCTA、核磁共振成像或DSA检查,甚至可以及早行术中血管探查。
四肢动脉损伤可以导致肢体远端不同程度的缺血,严重者发生出血性休克,危及生命。缺血可以导致肢体组织坏死甚至截肢,因此缺血时间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为挽救血管损伤的肢体,在治疗时应该尽量缩短肢体缺血时间。四肢血管损伤的重建应该在*金时间(6~8h)内完成,如果超过8h,截肢率会大幅度增加;超过12h,血管重建疗效锐减。对血管损伤的患者,受伤至血运恢复时间<6h者,创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决定预后;≥6h者,除创伤的严重程度外,缺氧引起的病理变化也可以加重创伤。除血管损伤外,其他并发损伤的处理对保证动脉重建的成功同样重要。研究报道,单纯性动脉损伤的截肢率为7.7%,而并发性动脉损伤的截肢率为28.4%。在处理并发性动脉损伤时,首先要妥善整复骨折,通过简单、有效、稳固的固定,使肢体稳定或采用临时术中转流,可以迅速恢复血流,缩短缺血时间,然后修复动脉。对并发周围神经损伤不容忽视,神经损伤对缺血缺氧异常敏感,同样应在6h内恢复肢体远端供血,及时治疗或进行康复训练,保持和恢复关节和未受累肌肉的功能,防止或消除废用性影响,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四肢动脉损伤术后并发症,常见的有局部出血、血栓形成和感染。有效地防治术后并发症是增加手术成功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常见并发症包括:(1)局部出血。其原因可能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局部应用抗凝药物过多,动脉缝合过松或感染。(2)动脉内膜损伤、血栓形成。建议在术中吻合时常规应用肝素50ml加入ml0.9%NaCl溶液中静脉滴入(即肝素化),局部可以应用肝素盐水冲洗,对防治血栓形成有良好的作用。(3)切口感染。需要彻底清创,切除失活组织,消灭残腔,术前全身应用抗生素,在缝合创口前应用抗生素盐水冲洗,创腔内放抗生素粉剂或注入创腔的周围皮下。
来源:王征,高波,耿力,权成,董永康,丁富安.四肢动脉损伤的急诊治疗[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3(4):-.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3.01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