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病例展示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吴章华陈
TUhjnbcbe - 2021/8/4 17:52:00

术者介绍:

吴章华,陈基谋,广西医院骨科主治医师,两人先后曾于手外科进修学习,擅长于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各类骨折、断指再植、创面修复、功能重建等病症的治疗和修复。

病例展示

手术前创面:右足跟胫侧创面

术中皮瓣设计:腓动脉穿支游离皮瓣

皮瓣切取后即时记录

皮瓣切取后,断蒂前仅仅穿支血管蒂相连

皮瓣断蒂后

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创面覆盖效果好

腓动脉穿支皮瓣(peronealarteryperforatorflap)主要包括3组穿支血管:

①外踝上10cm左右的中部肌间隔穿支;

②外踝上5cm左右最远端肌间隔穿支;

③外踝上1cm左右的外踝后间隙穿支。

腓动脉是供应小腿外侧皮肤的主要动脉,起自胫后动脉,沿腓骨的内后方下行,大部分被足的拇长屈肌覆盖,沿途发出3~8支穿支血管。

共有3种类型的穿支血管:

①肌间隔穿支,完全从小腿的后外侧肌间隔中穿出;

②肌皮穿支,多数为穿经比目鱼肌的肌皮穿支,在肌肉内走行的距离长,分支多;

③肌肉-肌间隔穿支,这类穿支大多经过拇长屈肌。

腓动脉沿途发出多个穿支与胫前动脉吻合,以12支多见,多在外踝36cm发出,分为升支与降支,升支与腓前动脉皮下段及分支吻合。

穿支血管分布多集中在距外踝cm及cm这两个区段内,分别包含穿支总数的1/3左右。以外踝尖为0点,腓动脉在其上方的1cm、5cm和10cm处,均存在皮肤穿支血管。每条穿支动脉均有2条穿支静脉相伴随。

皮瓣设计:根据受区创面的具体部位、大小和缺损情况,按“点、线、面、弧”的原则设计这一远端蒂皮瓣。

(1)点:即旋转轴点,是穿支血管的轴心部位。尽可能靠近创面的穿支血管,这样皮瓣向远侧旋转后,一可减少无效重叠的长度,使所需的皮瓣长度缩短,血供更加可靠;二能减少在小腿的切取长度,减少对供区的损害。但对创伤后的慢性创面,一般选用离创缘3cm以上健康皮肤的穿支血管,可避免损伤区炎性反应和纤维增生等对穿支血管的不良影响。

(2)线:轴心线即是学部血管的走行方向,位于跟腱与外踝(外侧血管链)连线的中点向上与腘窝中点的连线上。轴心线与腓肠神经(后外侧)有良好的伴行关系。

(3)面:将皮瓣设计成螺旋桨样。

①皮瓣的大桨长度,应大于轴点至缺损末端的长度(即小浆加创面的长度)一般增加2~3cm,以防皮瓣切取后组织皱缩、长度减少。

②皮瓣大桨的宽度,可等同于创面的宽度或略大一些。

③穿支血管轴点上下的皮瓣宽度(大、小桨)要相等,避免旋转缝合后蒂部有侧向张力压迫穿支。

(4)弧:根据旋转轴点至缺损远端的距离再加上2cm,在轴心线上反向画面出,即为皮瓣的长度。以该长度为半径旋转至受区即为旋转弧。

欢迎大家在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例展示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吴章华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