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整理,转载须经授权!
前言
腘动脉卡压综合征(Poplitealarteryentrapmentsyndrome,PAES)的发病率约0.6%~3.5%,2/3为双侧;男:女比例约15:1。腘动脉卡压最早于年由一个名叫T.P.Stuart的医学生在作尸体解剖时发现、并首先报道了解剖变异。年有临床报道;年正式命名PAES。经过30余年的研究,于年专题论坛进行分型。
PAES根据发病特征可分为两大类:先天/解剖变异型;功能变异型。解剖变异多见于40岁以上对下肢功能要求较低的中、老年男性;而功能变异型多见于20-~29岁身体条件较好的女性,多因正常的腓肠肌内侧头肥大所致。
解剖变异及分型正常情况下,腘动脉在腓肠肌内、外侧头和腘肌之间垂直下行。但也有腓肠肌内侧头起点在外侧、腘肌位于腘动脉浅面;腘动脉浅面多出腓肠肌副支、纤维条索等奇葩。这些解剖变异易致腘动脉受压而出现PAES。根据腓肠肌内侧头与腘动脉之间的解剖变异关系,将先天/解剖变异型PAES分为四型(如下图示)。
V型(功能型):过度训练导致小腿三头肌肥大、压迫腘动脉也可导致PAES。
症状及鉴别诊断症状PAES并无特异性的症状学表现。症状常因缓、急及病理程度的不同,临床表现差异也较大。
小腿疼痛、痉挛、剧烈运动后抽筋样痛、犹如劳累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后者疼痛常位于下肢前外侧);
有的患者伴有背痛,因此容易归因于脊柱源性的小腿痛(但后者常位于整个下肢的后方)
跛行(但与神经源性跛行不同的是后者常伴有大腿疼痛、不适);
小腿、足部感觉异常;足部肿胀、苍白、痉挛、发凉等。
老年人PAES的诊断需要与神经源性小腿痛及下肢动脉硬化相鉴别。病史及体格检查对鉴别诊断很重要。
辅助检查及诊断症状放射学检查首先排除骨、软骨因素对腘动脉的压迫(如骨软骨瘤/外生骨疣)。
无创检查:
踝-臂指数(ABI,正常1.0-1.4;小于1.0表示血管病变,大于1.4意味着动脉钙化、硬化);当ABI减少30%-50%为阳性。
动态超声:踝关节主动跖屈,然后膝关节屈曲15°时激发的腘动脉血流情况。
CT、CTA/MRI、MRA:这几种影像检查对发现需要解决的解剖异常很重要。
有创检查:如需手术,则血管造影(DSA)是必需的,利于选择减压的手术入路,特别是功能型PAES。
治疗原则及分型处理症状治疗原则:
PAES的处理需根据解剖型或功能型压迫、严重程度等的不同而不同。
对解剖型PAES,不管症状轻重,应手术矫正解剖异常。因为该型PAES的自然病程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造成腘动脉的血管损伤、甚至闭塞;功能型PAES是不会损伤血管的,手术干预旨在减轻症状。
分型处理:
I型:肌肉切开、血管改道。
II型:切断异常的腓肠肌内侧头止点
III型:直接切除多余的腓肠肌肌肉分支
IV型:腘肌松解(可修复或不修复该肌)、腘动脉改道
V型(功能型):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方法与I~III型相似,但可同时松解腘静脉压迫。
前述肌肉切开类手术的效果良好,可达到%的腘动脉开放率。
对于慢性压迫导致血管损伤,如腘动脉纤维化、狭窄、闭塞,则有可能同时进行血管修复手术,如腘动脉狭窄的扩张术,大隐静脉移植桥接术(如下图示)等。
文献来源症状声明:1、本文部分图片源于文献、网络,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勿转作它用!2、本文为作者原创整理,转载须经授权!
征稿启示
骨视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