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享,将爱与健康共享!!!
说到心脏血管造影这个词,许多人都不陌生,也都知道有这项检查,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就不太清楚了。在门诊有很多怀疑冠心病来就诊的,各种检查都做了,但最后还是不能明确诊断;尝试各种治疗症状也不见明显好转,这时候往往会建议做一个血管造影明确一下。
经常是在简单交流之后,从门诊医生的介绍中了解了心脏的血管造影,然后就自己上网搜索相关的内容,结果发现惊奇地两件事:1、搜到了一堆广告;2、均是专业的医学术语介绍,貌似都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越看越不明白,而且字里行间都写着各种风险,各种并发症。
看完之后得到一个消极的结论:冠脉造影非常危险。最终的结果不敢做造影了,继续带着可疑冠心病的诊断踏上漫漫求医之路。
那么冠脉造影是怎么回事儿,大概有哪些过程,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描述,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检查,消除恐惧心理。
冠脉造影全程是“冠状动脉造影术”(以下简称:造影)。说是手术,但跟严格意义上的外科手术有很大的区别,造影则是平时所说的“微创”。
这项伟大的操作的发展来源于一次意外:年,美国的一名儿科医生在通过肱动脉切开途径,为一主动脉疾病的儿童做造影的时候,造影的导管意外地进入冠状动脉,推注造影剂后,冠状动脉清晰地显示了,此举为此后冠脉造影提供了实践依据。
年Judkins和Amplatz两名医生,先后采用股动脉穿刺得途径成功地完成了成人的冠状动脉造影。随后,X线心血管造影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导管和引导钢丝的不断改进,新型非离子型造影剂的研制和应用,使得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明显提高,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造影导管以及指引导管就是根据这两位医生的名字命名的。
我国于年,医院和医院率先引进这项技术。此后,冠脉造影技术在我国遍地开花,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目前各三线以上的城市基本上均可开展这项操作。
造影可简单分为三个过程:1、造影前准备2、造影过程3、造影后观察和护理
1、造影前准备:准备工作主要针对被检查者,一切医疗工作的展开都要以患者的医疗安全为中心。准备工作的的内容主要包括:
(1)是否有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症:第一步简单而言就是评估被检查者是否有必要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虽然目前造影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如果没有必要进行造影而进行操作,会给被检查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增加额外的医疗费用。
适应证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用于诊断目的、用于指导冠心病治疗、用于非冠心病心脏手术前评估。
但是适应证是相对的,临床上具体操作时适用范围可适当放宽。
(2)准备工作内容第二步需要排除造影的紧忌症:随着造影技术的不断成熟,造影禁忌症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冠脉造影绝对的禁忌症仅仅是精神上正常、有行为和责任能力的患者拒绝进行该项检查,且拒绝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造影前手术医生会对被检查的状态评估,包括心功能、有无出血倾向、肝肾功能、有无造影剂过敏等方面。
(3)被检查者自身调节好状态,包括充足的睡眠、尽量控制紧张情绪、适当合理的饮食等。
如果这些准备工作都充分评估后,就等着导管室通知手术的时间。
2、造影过程:这部分的操作至关重要,是整个造影的核心部分,但技术支持主要是介入医生提供,这里不做深入探讨,仅介绍与被检查者密切相关的几个点:
(1)穿刺点的选择:所谓穿刺点就是外界通往心脏的大门,是一切介入操作的前提。在心脏介入治疗的早期,医学家们几乎对全身各个可以通向心脏的血管系统都进行了反复的操作与评估,最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穿刺点为:桡动脉、股动脉。
目前临床上首选的从桡动脉进行操作,特点是相对安全、术后护理简单、被检查者的舒适度更高。
(2)以桡动脉穿刺点为例(股动脉入径的操作相似,不过被检查者术后需要加压、制动的时间更长,体验会差很多):
被检查者进入导管室,平卧在DSA造影床上,充分暴露右侧上肢,用碘伏进行消*
消*后介入医生会用无菌巾充分覆盖整个操作台,保证无菌操作
造影检查的主要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麻醉点仅限于穿刺点,很多被检查者在接受检查前都认为这是全身麻醉的手术。(全身麻醉的情况也有,但一般都是病情十分危重、而且躁动的患者,这时候一般需要呼吸机等其他辅助)
常规麻醉后进行桡动脉穿刺,沿穿刺点往动脉内送入鞘管,鞘管安放好之后,通向心脏的大门便打开了。鞘管的开口是单向阀门,作用是作为导丝、导管等操作器械通往心脏通道的同时血液不会流出。
鞘管置入的过程,在整个操作过程疼痛感较强烈,虽然穿刺点局部注射麻药,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感觉疼痛,但这都在一般成年人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穿刺点的创伤是整个手术过程唯一的创伤,微创手术,是名副其实的。
(3)鞘管安放好之后就是介入医生操作了,被检查者需要安静地平卧在检查床上配合,尽量不移动、不深呼吸。
在往血管内送器械的过程中,一般是不会有感觉的,因为血管内膜并没有触觉神经。但是,如果因为导丝或是导管引起血管痉挛,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会引起比较强烈的疼痛感,这就引人而异了。
3、造影后的观察和护理:造影结束之后,冠状动脉是否有病变就一目了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介入治疗以后有机会单独介绍)。
手术结束后,穿刺点会被加压包扎,被检查者被送回病房,术后的观察包括: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穿刺部位是否肿胀、有无渗血等。
经过缓慢的减压、拆除加压包扎后,穿刺右上肢体可逐渐恢复活动,但短期内不建议剧烈运动、提重物等。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对冠状动脉造影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描述。当然了,这个过程当中会存在一些风险,有些是可避免的,有些尽管精细操作,但由于被检查者自身的血管条件问题也很难避免。总之在造影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造影已然成为一项常规的检查,而且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也是冠心病进一步治疗的最可靠依据。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还有关于造影方面的问题、或是心脏其他方面想要了解的问题,欢迎留言!
Doctor龚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