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WataruNagamatsu经高度扭
TUhjnbcbe - 2021/4/13 2:26:00
白癜风的药物 http://m.39.net/pf/bdfyy/bdfyw/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65岁,因“反复胸痛18年,再发1月”于年11月6医院。
  患者18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骨后闷痛,持续半小时缓解。年2医院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无明显狭窄;左前降支近段95%狭窄;左回旋支近端完全闭塞;右冠中段20%狭窄,远端向回旋支发出侧支循环。年11月于前降支植入2.75×28mmTAXUS支架一枚。年12月拟开通回旋支病变未成功。本次因再发活动性胸痛1月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0年,糖尿病病史10年。


  ?体格检查:T36.5℃,P76次/分,R20次/分,BP/90mmHg,神志清,心肺体检无异常。


  ?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


  ?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2mm,左室射血分数68.4%。


  ?入院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2)高血压病(很高危);3)2型糖尿病。

二、手术过程


  患者于心导管室取平卧位,常规消*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双侧股动脉,分别置入8F动脉鞘。6FJL3.5造影导管至左冠状动脉开口,造影显示左主干无明显狭窄;左前降支(LAD)近段原支架无再狭窄;左回旋支(LCX)近端完全闭塞(图1);6FJR4.0右冠状动脉(RCA)造影见中段20%狭窄,远端向LCX发出侧支循环(图2、3)。拟开通LCX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


  首先采用前向介入治疗策略。选用8FSPB3.5SH指引导管,在Corsair-微导管支撑下,ULTIMATEbro3和Gaia1st导丝均未能进入LCX远端真腔(图4、5)。遂改用逆向介入治疗策略,并预先置入前向OTTIMO-EX2.0×13mm球囊至LCX近端备用。选用8FSAL1.0SH指引导管,Corsair-微导管支撑下逆向Sion导丝不能通过迂曲的侧支循环(图6)。换用SUOH导丝逆向成功通过迂曲的侧支循环,再次更换为Sion导丝至LCX闭塞段远端,推进Corsair-。然后更换GaiaSecond导丝逆向治疗,采用现代控制性逆向内膜下寻径技术(ContemporaryreverseCART),当逆向导丝触及LCX近端预先打开的预置球囊时抽空球囊,GaiaSecond导丝随之进入LCX近端(图7)。操控导丝进入前向指引导管,在指引导管内球囊锚定导丝后推送逆向Corsair-至前向指引导管内,逆向更换RG3导丝完成体外化。前向送入Crusade双腔微导管,将Sion导丝经双腔微导管侧孔前向置入LCX远端(图8)。撤出Crusade,经RG3导丝前向置入Corsair-至侧支血管、并与逆向Corsair对吻,继之撤出RG3导丝,分别回撤前向与逆向Corsair,同时经两侧Corsair分别造影观察侧支血管有无造影剂渗漏,确认侧支血管无损伤后撤除双向Corsair(图9)。以Apex2.0×15mm球囊10atm×10s预扩张(图10)后植入TAXUS2.5×32mm支架,10atm×10s扩张释放(图11)。造影显示支架扩张良好,无残余狭窄,TIMI血流3级(图12),手术成功。术中肝素用量U,造影剂ml。术终血压/70mmHg,心率60次/分,患者无不适主诉,6小时后拔除双侧股动脉鞘管。术后3天出院,无并发症。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一年。

三、术者体会
  该病例年2月冠状动脉造影证实LCX完全闭塞,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闭塞处为锥形残端(图2),既往有介入治疗失败史,双侧造影提示闭塞段>2cm,无明显扭曲及钙化,JCTO评分为2分,属于困难(difficult)病例。RCA向LCX提供Ⅲ级侧支循环,可提供逆向治疗路径,但侧支近段有高度扭曲(图4),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在介入治疗策略上我们首先尝试前向治疗,前向介入治疗失败后,改用逆向介入治疗。
  对于此例患者的介入治疗,术者体会如下:
  1.指引导管的选择:为了增强术中支撑或容纳可能使用的多种器械,我们选择了双侧股动脉入路和8F鞘管,前向治疗时选择8FSPB3.5SH指引导管,在逆向治疗时选择8FSAL1.0SH指引导管。
  2.导丝的选择:闭塞处呈锥形,造影未见明显微通道,故前向治疗选择中等硬度的Ultimatebro3和Gaia1st导丝。逆向治疗时,根据血管迂曲情况交替使用Sion和SUOH导丝有利于通过侧支血管。当微导管达到LCXCTO远端时,更换GaiaSecond导丝进行逆向治疗,该导丝直径0.-0.,尖端3.5g,顶端1mm处有预先做好的45°塑形,力距传送好,具有较好的操控性和穿透力,适合通过CTO病变。
  3.现代控制性逆向内膜下寻径技术(ContemporaryreverseCART):操作方法是在前向治疗失败后,预先放置前向球囊(直径2.5mm左右)扩张CTO病变,当逆向导丝触及前向球囊时抽空球囊,这样可为推进逆向导丝提供较好的目标和较大的空间。与既往reverseCART技术相比较:现代reverseCART避免了反复操控逆向导丝导致较大的假腔或内膜下血肿,增加逆向导丝通过的成功率。
  4.双腔微导管的应用:本例介入治疗在前向放置LCX导丝时使用了双腔微导管,这可以降低前向导丝通过LCX近段CTO病变时造成夹层的风险。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出自《门诊》杂志年01月刊P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WataruNagamatsu经高度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