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在诊断大动脉炎中的应用
病例摘要
患者女,58岁,因“间断发热40余天”入院。
现病史:
4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9℃,伴乏力,双肩关节酸痛,以下午及夜间为著,无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胸闷,气短。就诊于诊所静点“头孢类抗生素”2周后,未见好转,仍有间断发热。发病过程中无皮疹、无光过敏,无口腔溃疡,无双手遇冷变白变紫,无眼干、口干,无吞咽、干食困难,无牙齿片状脱落,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病程中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入常,体重未见明显增减。
查体:
体温38.5℃,脉搏88次/分,血压/80mmHg。双侧胸廓对称,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8次/分,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59×/L,中性粒细胞%:70.6%,中性粒细胞计数:7.47×/L,血红蛋白.1g/L,血小板计数×/L
魏氏血沉第一小时:72mm,超敏C-反应蛋白:.20mg/l
淋巴细胞免疫分析:CD3+CD4+:48%,CD3+CD8+:12.8%
抗环瓜氨酸肽:10.65RU/ml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系列:阴性
抗核抗体系列(17项):阴性
类风湿因子:20IU/ml,抗链“O”:65.3IU/ml
肿瘤标志物:CA:26.2U/ml,铁蛋白:.7ng/ml,AFP、CEA、CA50、CA、CA、CA、CA、SCC、NSE、CYFRA21-1、ProGRP、β2m均阴性
肝胆胰脾肾输尿管彩超示:肝囊肿、胆囊壁粗糙、胆囊多发息肉。
全身浅表淋巴结彩超: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区淋巴结,部分略大(结构清晰)。
心脏彩超示:主动脉弹性减低、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測值正常、少量心包积液、心动过速。
PET/CT显像所见
全身多处(双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头臂干、双侧锁骨下和腋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股动脉)动脉壁增厚伴糖代谢增高,考虑为炎性改变所致。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大动脉炎。经规范抗炎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病情好转。
什么是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管腔节段狭窄以致闭塞,并可继发血栓形成。本病早期为动脉周围炎及动脉外膜炎,以后向血管中层及内膜发展,后期全层血管壁遭受破坏,动脉壁的病变以纤维化为主。患者可出现一系列缺血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易疲劳、体重下降、肌痛、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严重者可出现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在大动脉炎中非常重要,早期治疗可以阻止管壁纤维化、动脉瘤、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
大动脉炎常隐匿起病,临床表现非特异,需根据临床表现、受累部位、影像学等综合诊断。临床常用B超、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传统的影像学方法评估血管壁形态及管腔的狭窄、闭塞。但在疾病早期尚无血管形态学改变时,普通影像学检查对血管炎症的敏感性不够,不利于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临床上常用来评判疾病活动的指标ESR、CRP的水平与血管炎的活动性并无很好的相关性及特异性,影响了该病的诊断和评估。
为什么18F-FDGPET/CT显像能用于大动脉炎的诊断?
18F-FDG能聚集于高代谢区如肿瘤组织和炎症部位,CT能提供解剖学信息,因此PET/CT不仅能提示血管炎症时高代谢表现还能评价血管的形态特征。6年Blockmans等在一项应用PET/CT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1例患者胸部大动脉18F-FDG摄取明显升高,最终经颞动脉活检确诊为“巨细胞动脉炎”,这成为PET/CT用于大动脉炎诊断的开端。
18F-FDGPET/CT在大动脉炎诊疗中有什么价值?
1、PET/CT能早期诊断大动脉炎并
评价疾病活动度
大动脉炎活动期,血管壁代谢活性增加。正常血管不摄取18F-FDG,因此,一旦动脉摄取了18F-FDG,就提示存在炎症,同时可根据18F-FDG浓集的程度评价疾病活动度。
2、PET/CT能监测大动脉炎治疗反应
对大动脉炎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进行PET/CT检查发现,原18F-FDG摄取浓集部位在治疗后摄取明显降低,SUVmax减低,与此同时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提示PET/CT可以用来监测治疗反应。大动脉炎患者受累血管代谢活性降低,可以视为治疗有效的标志,代谢活性的正常化与炎症标志物正常化、临床症状改善相关。
3、PET/CT能确定大动脉炎患者病变范围
大动脉炎的确诊均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中常进行动脉活检,但有时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如所取标本过小、仅取到正常血管未取到病变部位等。PET/CT为全身扫描,能确定病变的范围,为确定活检部位提供依据,提高检出率。
小结
PET/CT作为全身性、无创检查手段,在大动脉炎中的应用受到临床学者重视。其在大动脉炎早期诊断方面较传统影像学检查如CTA、MRA更有优势,为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尤其对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的诊断更有意义;通过测定SUVmax能评价疾病活动度,并监测免疫抑制治疗的效果、预测疾病复发,敏感性高于血清炎性标志物;PET/CT能了解大动脉炎的病变范围,确定活检部位。
核医学科PET分子影像中心
+
医院PET分子影像中心是吉林省唯一影像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年检查总量余例,检查总量位列东北地区第一!中心拥有国际领先的PET/CT成像系统2台,医用回旋加速器1台,药物自动化合成装置3台,药物质量检控系统1套。
PET分子影像中心着力建设和完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MDT,MultidisciplinaryTeam),先后与胸外科、呼吸科、血液肿瘤科、放疗科、病理科及神经内科等相关临床科室共同组建了胸部疑难重症疾病、FUO查因、神经系统疾病及淋巴瘤等多个MDT。在提升肿瘤等疑难复杂疾病综合诊疗水平的同时,打破学科之间壁垒,最大限度的为患者提供了合理、有效、便捷的一站式医疗服务。专业特长:PET分子影像中心在放射性药物的合成、研发、多模态PET/CT肿瘤显像剂与显像技术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医院临床科室疑难杂症的诊断需求。此外,本中心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利用11C-PIB、11C-CFT、18F-choline、18F-PMSA等“分子探针”显像示踪的影像诊断技术。年,本中心首先在吉林省内引入了11C-PIB(与人脑β-淀粉样蛋白特异性结合)诊断阿尔兹海默病、11C-CFT(与人脑多巴胺转运蛋白特异性结合)诊断帕金森病等技术,在神经显像诊断对象多元化、诊断结果精准化方面走上了新台阶。
常规项目:
PET分子影像中心常年开展18F-FDG全身肿瘤显像、18F-FDG脑癫痫显像、18F-FDG心肌代谢显像、11C-CFT帕金森病显像、11C-PIB阿尔茨海默病显像、18F-Na全身骨显像、18F-choline肿瘤显像、18F-choline甲状旁腺显像、18F-PMSA前列腺癌靶向等诊疗项目。中心将秉承质量一流、服务至上的理念,以PET/CT诊断为基础,荟萃各方专家,为广大患者及健康体检者提供全面综合的影像学诊断。
位置:医院中心院区8号楼负一层核医学科PET分子影像中心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