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穴位肓俞
TUhjnbcbe - 2021/1/8 1:27:00

肓俞

《针灸穴名解》:

本穴平脐,与足太阳之肓门前后相应。内循三焦油膜,互为传导。其所治症,多与足太阳之膏盲、胞肓等穴意同。盖本穴通于诸肓之膜,而为之俞也,因名“肓俞”。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片截取自

3Dbody

图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所属经络

足少阴肾经

《针灸大成》主治

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从内眦始。按:诸家俱以疝主于肾,故足少阴经髎穴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经,与肾绝无相干,足以正千古之讹。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商曲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中国针灸学》脐中旁五分,平神阙。《快速取穴彩色图解》

自肚脐旁开半横指,在腹直肌内缘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直脐旁五分。(《甲乙》)平神阙,在神阙(任脉)旁0.5寸处,仰卧取穴。肌肉、血管同大赫,布有第干肋间神经。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脊痛。《甲乙》心下大坚,肓俞、期门及中脘主之。《百症赋》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直刺0.8?1.2寸;可灸。《甲乙》冲脉、足少阴之会。

《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肓俞

足少阴肾经。

在腹部,脐中旁开0.5寸。

直刺1~1.5寸。

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疝气,腰脊痛。

1.皮肤:由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腹壁浅动脉为股动脉的分支,腹壁浅静脉为大隐静脉的属支。

3.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鞘为包裹腹直肌的鞘膜,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由内斜肌膜的后层和腹横肌筋膜组成。

4.腹直肌:位于腹前正中线两侧,居腹直肌鞘内。该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耻骨联合的前面,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前层紧密结合,由第6~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腹直肌鞘后层以深的结构由浅人深依次有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腹膜腔、空肠或回肠。

腹直肌鞘后层以深的结构,由浅人深依次有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腹膜腔、大网膜、空肠或回肠。

若直刺过深,针尖可通过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和壁腹膜而进入度膜腔,进而可刺中大网膜、空肠或回肠;若大幅度提插和捻转,可引起急腹症,后果严重;若穿过空、回肠,刺中腹后壁的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后果更为严重。

图片来源于《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足少阴肾经巡行视频

视频录自于

3Dbody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针灸大成》、《中国针灸学》、《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快速取穴彩色图解》、《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图片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大家中医app,视频录自于

3Dbody。图片与视频下皆已注明。明德初心仅作为专业学术分享使用,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穴位肓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