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公路PPP项目法律实务6公路PPP项目
TUhjnbcbe - 2025/8/7 17:40:00

所谓物有所值,是指一个组织运用其可利用资源所能获得的长期最大利益。物有所值评价作为评判某项目能否采用PPP模式的重要依据,是PPP项目识别阶段中核心工作之一。物有所值评价通常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物有所值评价结论分为“通过”和“未通过”。“通过”的项目,可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未通过”的项目,可在调整实施方案后重新评价,仍未通过的不宜采用PPP模式。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指标包括全生命周期整合程度、风险识别与分配、绩效导向与鼓励创新、潜在竞争程度、政府机构能力、可融资性等六项基本评价指标:

(1)全生命周期整合程度指标主要考核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项目设计、投融资、建造、运营和维护等环节能否实现长期、充分整合。

(2)风险识别与分配指标主要考核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各风险因素是否得到充分识别并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3)绩效导向与鼓励创新指标主要考核是否建立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供给数量、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的绩效标准和监管机制,是否落实节能环保、支持本国产业等政府采购政策,能否鼓励社会资本创新。

(4)潜在竞争程度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内容对社会资本参与竞争的吸引力;

(5)政府机构能力指标主要考核政府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依法履约、行政监管和项目执行管理等能力;

(6)可融资性指标主要考核项目的市场融资能力。

补充评价指标主要是六项基本评价指标未涵盖的其他影响因素,包括项目规模大小、预期使用寿命长短、主要固定资产种类、全生命周期成本测算准确性、运营收入增长潜力、行业示范性等。

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六项基本评价指标权重为80%,其中任一指标权重一般不超过20%;补充评价指标权重为20%,其中任一指标权重一般不超过10%。每项指标评分分为五个等级,即有利、较有利、一般、较不利、不利,对应分值分别为~81、80~61、60~41、40~21、20~0分。项目本级财政部门(或PPP中心)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评分等级对每项指标制定清晰准确的评分标准。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在假定采用PPP模式与政府传统投资方式产出绩效相同的前提下,通过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政府方净成本的现值(PPP值)与公共部门比较值(PSC值)进行比较,判断PPP模式能否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

PPP值可等同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风险承担和配套投入等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的现值,参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财金〔〕21号)及有关规定测算。

PSC值是以下三项成本的全生命周期现值之和:参照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维护净成本;竞争性中立调整值;项目全部风险成本。

PPP值小于或等于PSC值的,认定为通过定量评价;PPP值大于PSC值的,认定为未通过定量评价。

附录:XXXX高速公路PPP项目的物有所值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础信息

(一)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和功能

2.建设规模和投资

(二)项目产出说明

本项目产出如下:路基路面、桥涵工程、隧道工程、交叉工程、管理养护及服务机构、安全设施、监控设施、收费设施等。

(三)运营养护内容

(四)项目运作方式

由XX市人民政府授权XX市交通运输局作为实施机构,通过公开招标等竞争性方式选取社会投资人,由政府方与中标的社会投资人签订投资协议,中标社会投资人组建项目公司,社会资本持有项目公司%股权,由市交通局与项目公司签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合同。

特许经营方式采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五条第一种方式,即在一定期限内,政府授予特许经营者投资新建、运营高速公路,期限届满移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签署后,授予项目公司投资建设、运营、养护、管理高速公路项目的权利,收取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的权利,经营沿线广告、服务设施的权利。对于收费收入不足以弥补投资合理回报的部分,由政府通过政府预算,根据PPP协议给予项目公司可行性缺口补助,并根据政策发展目标和社会公众目标定期对SPV公司开展绩效评价。

政府不参与项目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主要行使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权。政府方将保证社会资本的合理收益,但也参与享有超额收益。项目公司在特许经营期内自行承担协议约定的责任和风险,并于特许经营期届满时将本项目按协议约定完好、无偿移交给政府指定机构。

(五)投融资结构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为XXXXXX万元,项目资本金为XXXXXX万元,占投资估算总金额的35%,由社会资本依法以货币方式根据项目建设进度需要分期出资到位。项目资本金必须全部为其自筹资金(不得为银行贷款或其他拆借资金)。除项目资本金外,剩余资金XXXXXX万元由项目公司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如果项目公司无法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额获得本项目融资资金,社会资本有义务筹措相应的资金。

(六)项目回报机制

PPP项目回报机制即项目公司取得投资回报的收益来源。在运营期内,项目公司通过经营项目设施获取使用者付费收入,包括车辆通行费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包括沿线规定区域内服务设施收入、广告收入等。由于本项目投资较大,仅依靠使用者付费收入无法收回项目投资并获取合理回报,故本项目的回报机制采用可行性缺口补助的方式。

1.使用者付费收入在运营期内,项目公司的收入来源包括通行费收入、广告经营收入和服务设施经营收入。由于广告经营收入、服务设施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极小,且工可报告中未预测这两部分收入,因此本次方案仅考虑车辆通行费收入。实际谈判时应将广告经营收入、服务设施经营收入两部分收入纳入考虑。

2.可行性缺口补助在满足合同约定的绩效考核标准的前提下,XX市政府通过给予项目公司可行性缺口补助或收回超额收益的形式,实现本项目资本金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8%,并以该指标为采购标的,通过社会资本竞争确定。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项目公司未发生因绩效考核而受处罚的情况下,项目资本金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8%,按每年等额收入的原则,测算项目公司每年的基准收入,当项目公司的实际收入低于当年的基准收入时,政府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向项目公司支付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公司当年的实际收入超出基准收入的%时,超出部分(超额收益)归政府享有。

可行性缺口补助或超额收益在项目公司实际收入审计工作完成后的当年6月30日前拨付完毕。

(七)风险分配框架

1.风险识别:(1)政策风险;(2)建设风险;(3)技术风险;(4)运营管理风险;(5)财务风险;(6)不可抗力风险;(7)其它风险主要包括两类,即最低需求风险和违约风险。

2.项目风险分配的原则:为保证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双赢,需要按照“风险由最适宜的一方来承担”的原则,在政府方和项目公司之间合理分配风险。风险分配的基本原则如下:1)承担风险的一方应该对该风险具有控制力;2)承担风险的一方能够将该风险合理转移(例如通过购买相应保险);3)承担风险的一方对于控制该风险有更大的经济利益或动机;4)由该方承担该风险最有效率;5)如果风险最终发生,承担风险的一方不应将由此产生的费用和损失转移给合同相对方。

(八)项目公司组建本项目的项目公司注册资本设置为XXXXX万元,由中选社会资本持股%。

(九)绩效考核机制为保证本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本项目设置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分为工程质量考核和运营绩效考核两部分,分别对本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估。

二、物有所值评价思路与流程

(一)物有所值评价思路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范畴下的物有所值主要是一个相对概念,需要将PPP模式与政府传统采购模式进行比较,判断采用PPP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物有所值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财政部《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财金〔〕号)规定:“应统筹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论,做出物有所值评价结论”。物有所值定性评价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路PPP项目法律实务6公路PPP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