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同衡学术听觉与人类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中
TUhjnbcbe - 2025/6/14 18:31:00
                            

原创总工办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3月29日,由清华同衡总工办组织的“同衡学术讲堂”活动在百人会议室举行。本期主题为“听觉与人类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声环境规划”。

图1袁昕院长主持讲座(刘俸源/摄)

主持人致辞:

同衡的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邀请到石慧斌老师来做讲座,石老师是我院建筑声学与室内设计研究所的负责人。建筑声学与室内设计研究所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其技术实力不容小觑,从政府机关的办公室到人民大会堂的检阅大厅,再到音乐厅、影院等声学设计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原来我们谈论声学,可能更多是基于建筑室内的声学环境,但是在城市规划的大尺度下,声学跟空间规划是什么样的关系,没有太多的理解。这是一个很新的话题。此次讲座,石老师将阐述声学研究跟城市规划之间能够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从声音的本质出发,探讨城市中人与声环境之间的关系。欢迎石老师开始此次讲座。

图2石慧斌所长做发言(刘俸源/摄)

以下为现场实录:

感谢袁昕院长,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听觉与人类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声环境规划”,重点是从听觉的角度来讲人居环境。

听觉与人类发展

声音始终回荡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它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随着生态演变,一些物种的消失,他们的声音也消失在历史的大幕之中。直到人类的出现,从信息交流到情感传递,声音一直伴随着人类时代的变迁。

听觉系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发声和听觉系统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最终产生了语言。人类的语言比书面文字早了数万年,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使人类从动物中剥离出来,形成了高级的智慧和思想,这是智慧型生物独有的特性。有了语言之后,人类能够交流使用工具的经验,传递有用的信息,推动群体社会发展和进步。

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胎儿在出生前的几个月,就有了一定的听觉感知与识别的能力,这时胎儿还不具备最起码的视觉功能。在他(她)出生以后,把所见和所闻联系起来,才能逐步完成视觉系统的发育。因此听觉系统的感知与识别,对人类而言先于视觉系统。儿童在三岁以前,还无法通过视觉文字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听觉和语言交流对万事万物形成基本的认知。

在现代社会,人类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也是通过听觉和语言实现的。尤其是对于微观世界、艺术、人文、历史等抽象的信息,只有通过语言系统和听觉才能传递,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

与视觉系统不同的是,听觉系统几乎是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人类时刻处于声音的世界中,由于其时刻在工作,因此常常被忽略。

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中也提到声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并从宏观角度简明扼要地提出了人居声环境的发展方向。听觉与人类的发展之间关系密切,声环境对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城市规划者,我们今后应对人居声环境的规划问题予以重视。

声音的基本特点

01

声音的特点

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振动介质被人或其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这就是声音的传播。万事万物的运动都会形成声波,通过耳朵、大脑的处理形成信息。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由于不同介质的分子构成不同,导致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比如在地震中求救,用石头敲击钢筋比较容易被救援团队听见从而获救。

声音的另一个特点是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人耳可听的频率范围是20Hz-2KHz,超过2KHz的声音是超声波,在医疗方面应用较多;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很多生物在这个声音环境下是不能生存的,因此次声波常用于军事武器。

图3人耳听音范围

(图片来源:《建筑声学设计原理》)

由于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反映了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的差异性。我们认为这里的“实”主要是指物质层面,反映的是事物的表象。而“虚”则是指精神层面,是事物的内在规律。视觉往往只能传递物质层面的信息,而听觉则能够传递精神层面的信息,因此听觉与视觉同等重要,相辅相成。

02

建筑声学

建筑声学中涵盖了关于建筑室内声环境的基本原理,由于时间有限,在此我们只介绍几个基本的概念。

一是混响时间,即声音达到稳态后停止声源,平均声能密度自原始值衰减至60分贝所需的时间。

二是质量定律,它是决定墙隔声量的基本定律,即墙的隔声量与其密度成正比。对于有隔声要求的封闭空间,需要采用有一定隔声量的建筑材料阻断声音的传播。例如在国防工程中,原子弹等军事武器的声音传播是很快的,因此需要低频隔声量很大的材料去隔声隔震,阻断次声波对我们的伤害。在生活中,需要根据不同生活空间的声环境需求选择墙体材料和厚度,阻隔交通噪声干扰以及打雷等自然环境声的干扰。

三是声聚焦,指弧形凹面对声波形成集中反射,使声能集中于某一区域的现象。

四是颤动回声,指同一个原始脉冲引起的一连串紧跟着的反射脉冲。例如在有平行面的空间内,声音会在平行面之间来回反射形成一连串回声。

03

心理声学

还有一些声学概念与心理和主观感受相关,例如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是人类对于声音大小的主观描述。心理声学还有一个概念是掩蔽效应,即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上升的现象,例如在嘈杂环境中背景声对语言声的掩蔽。这一点在规划、建筑中应用最多,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饭店等空间容易造成这种现象。

04

声环境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针对声环境颁布了相应的标准规范,如《声环境质量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等。疗养院等康复疗养类建筑对于声环境的要求最高,昼间噪声限值为50dB,夜间噪声限值为40dB,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保证很好的休息。

在居住、办公的环境中,要求昼间噪声低于55dB,夜间噪声低于45dB,否则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都会受到较大影响。在低噪声的办公区域工作,可以让我们的情绪稳定、精力集中不受干扰,同时保障身体健康。

在剧院、音乐厅中,为了表现更多的艺术细节,最新的噪声标准是满足NR15噪声评价曲线。室内标准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对于室外规划环境要求的提高,需要规划设计人员引起重视。

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用地是工业生产区域,很多工厂长期处于高噪声的工作环境中,导致工人的听力受损。工业生产的外部声环境的要求为65dB–55dB。在85dB的声环境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88dB的声环境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91dB的声环境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2个小时,当声音大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对生命造成威胁。最近茅台酒厂邀请我们去解决噪声问题,说明企业对于声环境越来越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衡学术听觉与人类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