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刘会宾张彬楠陶艳斌王均波
▲学生步建立给病床上的张卫平送上获奖7月9日上午,一场特殊的颁奖仪式,在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所医院的ICU病房里举行。这个特殊的病人,是医院骨科专家张卫平。10年前,他被查出患有垂体瘤,可他觉得很多患者还等着手术,自己的病情不重,拖一拖没啥问题。10年后,垂体瘤突然快速生长,又出现广泛多发急性脑梗塞,导致重度昏迷。如今,他躺在重症监护室已近半年。
7月4日,张卫平荣获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他也是该月度军队和河北省唯一上榜的医生,可他因病遗憾缺席,由他的学生、医院骨二科主任步建立代替领奖。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医院特意为他举行了特殊的颁奖仪式。
老师,你看!
我把绶带和奖杯给您带来了
鲜艳的绶带,沉甸甸的奖杯,当学生步建立把奖杯送到张卫平病床前时,他感慨万千。“老师,您看,我把您这次得奖的绶带、奖杯和证书都带来了。我们一定会像您对我们教导的那样,‘做好人,做好事,练技术,强本领’。”步建立激动地说道。
随后,医院院长何子安、政委鲁建辉将奖杯和证书交到张卫平爱人周曙航手中。“医院,谢谢大家。”接过奖杯的那一刻,周曙航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说,“卫平热爱军旅,热爱他的医生工作,这份荣誉是对他近50年从军、从医生涯的肯定和褒奖,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他高兴的了。”
何院长说:“初见卫平,觉得他是个阳光、随和、大气的人。接触时间长了,觉得他有一颗‘菩萨心’,身上有‘长者风’。他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是医院的终身成就专家。”鲁政委介绍,“张卫平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和张主任下部队,他的手术被排得满满的,下了车就直奔手术室开始做手术了。每天几乎都是手术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部队的官兵都很认可他。”
“当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军医”
是他的初心,49年来从未改变
医院是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当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军医”,张卫平立志要一辈子坚守这个初心,为军队卫勤事业奉献到最后一刻。
年,张卫平退休后,国防和军队改革拉开大幕,很多地方医疗机构伸出橄榄枝,许以百万年薪,腾出院长位置,配备房子车子,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近年来,随着军事训练强度难度的不断加大,训练伤发病率也有所提升,部队有需求,官兵有期待,我就会竭尽全力。”
“我清醒的时候,自己做主,官兵和群众等着我。我倒下了,你们做主,把治疗过程当教材送给需要的医生。”年,他被查出患有垂体瘤,只有蚕豆大小,家人和同事都劝他尽早手术。他却认为,很多患者等着手术,自己的病情不重,拖一拖没啥问题。这一拖就是10年。
年1月,张卫平的垂体瘤快速生长,导致视力下降、血压骤升,如不手术随时危及生命。1月9日,医院后,联系专家替他完成约好的手术,医院领导发短信、打电话,汇报科室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从医49年,张卫平把国防医学事业看得高于一切,舍家忘我,医院工作,两个科室相距不过百米,二人却聚少离多,晚上见面时,说的最多的还是病人、手术和科室。
巡诊百座军营近万公里
把高超的医术奉献给基层官兵
骨科是部队官兵的收治大户。张卫平始终把为部队服务作为骨科的头等大事,只要官兵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尽量不给官兵留下遗憾。某部卫生队队长温贺军回忆说,“战士刚从训练场下来,袜子还冒着臭气,张卫平为他们脱去鞋袜,不戴手套查体,没有一点架子。”
张卫平的手术精巧细腻好似绣花,无论是复杂疑难的大手术,还是简单的小手术,都能沉稳操作、层次分明、科学处置。年6月一个晚上,山西某部战士赖从俊被推土机撞伤,身体多部位骨折、股动脉断裂。抢医院进行到一半,中断了。接到求助电话,刚下手术的张卫平衣服都没换,医院。10个多小时赶到现场已是凌晨,他没吃早饭,不去招待所,直奔手术室,从早上7点半做到下午3点45分,成功保住了战士的双腿。
从年开始,张卫平对医院进行技术帮带,培养了近10名技术骨干。上哨所、入仓库、进训练场,张卫平巡诊多座军营、路程近万公里,帮带数十个基层卫生机构,为部队留下了不走的医疗队。
赴非援外2年
治疗艾滋病病人余人
年11月,作为中国第二批援助赞比亚医疗队骨科专家,医院其他7名同志,执行为期2年的援外任务,把中国军医的高超技术、高尚医德播撒在非洲大地。
一位24岁的赞比亚士官,演习中胸椎和腰椎骨折,因医疗条件有限,躺了3个多月。张卫平深知:当地缺医少药不说,超过3个月的脊柱受压手术成功机率小。他认真研究病历,与赞方专家多次讨论,自制内固定器械,成功实施手术。骨科出身的赞比亚三军总院院长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专家了不起!
赴非援助期间,他和队员们零距离接触艾滋病、疟疾等恶性传染病,救治当地军民,开展卫生宣教,先后手术上千例,治疗艾滋病病人余人。
一辈子不做对不起患者的事
他说到做到
张卫平曾说,“一辈子不做对不起患者的事”在他眼里每一位患者都是亲人,在患者心中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年5月,山西患者齐小保左眼被诊断为恶性视网膜肿瘤。医院就诊时因病晕倒,被路过的张卫平救起。张卫平帮他办理了住院手续,安排了手术,却没留下姓名。2年后,齐小保因左眼术后塌陷再次来院就诊,张卫平查询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并与北京的整形专家会诊,创造性地为他进行了眼眶再造修复手术,安装了一只义眼。这只义眼,给齐小保带来了无限光明。他不仅当上了村干部,带领乡亲们致富,还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从此,他每年都来看望张卫平,不吃饭、不喝水、不带礼物,有时只在门口看一眼、打个招呼。他说,这么多年,张卫平请吃拒绝,东西不要,只收下了他爱人纳的2双鞋垫。“2双鞋垫,张主任踩在脚底,走得舒服,心里踏实。”
得知张卫平患病的消息,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看望他。10年未曾见面的退伍战士赖从俊,转乘2个班次的飞机,带着妻子从江西老家赶来,写下一封感人至深的书信:“张主任,我用您保住的双腿走出了幸福的生活……咱们有个约定,等我50岁时,还要给我复查……”某部卫生员姜宇用张卫平保下来的手指为他护理,告诉他,“组织命令您早点醒来!我们还在部队等着您!”大山深处的某部卫生处长范日升乘汽车、坐火车,带来了部队党委和官兵的慰问信,写满了30多个他曾经救治过官兵的名字……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