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清露
编辑
黄月
1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于8月5日去世,他的离去令人们回忆起其标志性的“一生褶”或“一块布”的理念,众多业内好友也纷纷致以悼念,比如艺术家蔡国强强调了三宅作品中“东方的美和力量”:
一生作品中体现的情感交流和方法论,常提醒我们东方的美和力量所在。包括易经中最重要的“易”,也就是“变化”,他的作品赋予人们丰富自由的穿法和搭配。
在服饰文化研究著作《日本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的作品与影响》中,格里菲斯大学的艺术史学者邦尼·英格利希(BonniEnglish)就细致地分析了三宅设计方法论的来源,并回溯了他如何在继承日本丰富遗产的同时,创造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型服装。
年,日本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在他的“/4秋冬时装系列”展示会上。在下面这篇《日本时装设计师》的选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继承中充满了三宅本人的灵感与洞见,比如在现代服饰中融入和服的披垂技术、以武士甲胄为隐喻创造出紧身胸衣,以及模仿蝉翼、贝壳等自然之物制成的透明纺织品。就这样,当战后的日本年轻一代仍倾心于欧美设计的服装时,三宅一生与同代人却打破了巴黎对国际时尚产业的垄断,产生了“既非西方、也非日本”的普世服装,以及一种真正后现代性的、跨文化的身份。
《日本时装设计师》(节选)文
邦尼·英格利希译
李思达
日本是世界上时尚消费开销领先的国家之一。到年,估计有70%的日本设计师所设计的服装在日本本土被买走,并且有50%的精选的欧洲引领时尚的高端系列是被日本消费者购买的。正如戈多伊(Godoy)所言,到年,年轻一代日本消费者看上去更倾向于欧洲设计的服装,因为他们希望看上去就像名流一般。
近藤多琳娜(南加州大学人类学与美国学教授,编者注)讨论了当时尚产业参与到全球性的时尚产业中时,“国家”与“文化”是如何出现问题的,她认为:
当创意人才和资本呈现出真正的跨国流动,当“日本”设计师的服装不仅在日本本土消费,甚至还行销全世界消费时,我们又怎能谈论所谓的“日本”设计?事实上,西方服装至迟在19世纪60年代就在日本登陆,而当今的设计师们更多的是在蓝色牛仔裤而不是和服环境中长大时,又何谓日本的服装?
或许,越来越多的日本设计师和公司打破巴黎对国际时尚产业垄断这一事实,能为时尚界的后现代性本质就是跨文化的观点提供有效的辩护。巴黎的这种霸权正缓慢地让位于时尚界资本的国际化身份认同之中,在此背景下格蕾夫人时装屋在年被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公司八木通商收购,卡夏尔时装屋的首席设计师也变成了田山淳朗,而日本OnwardKashiyama集团为让-保罗·高缇耶提供了资助。何为主流时尚?大量的文化矛盾和争论不休的概念充斥于此问题中,跨国投资、授权以及像LVMH这种大集团在决定和轮换许多主要时尚品牌首席设计师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让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云遮雾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如果日本哲学被采用的话,这种东/西方的范式是否就会被打破?时尚,如他们所言,应该超越国界,而此点在三宅一生的言论中也有所体现:
在远离祖国的巴黎生活和工作,我曾非常认真地审视自己,并质问道:‘作为一名日本时尚设计师,我能做什么?’随即我意识到,我的劣势——缺乏西方传统,也正是我的优势。我没有西方的传统和习俗(的束缚)。我想:‘我可以尝试任何新鲜事物。西方传统的缺失,正是我创造当然和世界性时尚所需要的。但作为一个日本人,我来自传统遗产丰富的环境……我意识到自己所享有的这两个美好的优势,于是我开始尝试创造一种新的服装流派,既非西方亦非日本,而是超越国籍的。我希望创造出一种普世的服装,能对我们这个时代提出挑战。
按当代京都染织家的说法,美国等流行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在二战后日益增长。看上去日本人似乎不再有选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