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常州日报」
□本报通讯员曹艳王舒妤
81岁的李奶奶前段时间不慎跌倒,摔伤了右肩、左膝,疼痛剧烈,动弹不得,医院就诊。检查显示,李奶奶的左膝髌骨骨折及右肱骨头粉碎性骨折,伴碎骨片错位分离。骨伤科为李奶奶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复位十分成功。术后检查发现李奶奶右上肢肤色发白,没有血色,肢温明显比左侧低,右侧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搏动无法触及。这些临床表现都指向右上肢动脉血供障碍,随后邀请介入科会诊。
经骨伤科、介入科会同病人家属商量决定,由介入科主任医师黄优华、副主任医师吴予带领团队进行右上肢动脉血管造影。在介入手术室,经局部麻醉后,穿刺患者右侧股动脉,插管至右锁骨下动脉进行DSA造影,见右腋动脉完全闭塞,经大腔导管负压抽吸取出不少血块。再次造影复查,发现在右肱骨头粉碎性骨折区域的腋动脉有长度4厘米、管腔粗细不均、管壁凹凸不光,腔内还有不规则条片状充盈缺损,血流通过仍然不畅。考虑是外伤骨折引起的血管损伤,血管内膜不规则分离漂浮,极可能又会很快形成血栓,再次造成血管完全闭塞。为防止上肢供血不足导致手臂坏死,团队决定进行腋动脉支架植入术,用支架撑起损伤塌陷的动脉管腔,在精准定位下植入4mm×29mm和4mm×23mm两个球囊支架。最后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支架内血液通畅,随即在手术台上检查李奶奶右上肢,右侧桡动脉、尺动脉搏动良好,与对侧无差异。术后右手臂肢温、皮肤颜色也都恢复正常。
“介入腔内治疗创伤性动脉损伤,能快速重建损伤的血管,恢复管腔血流。”主任医师黄优华介绍,血管介入治疗又称为血管腔内治疗,是随着各种微创医疗器械的进步、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具有微创、精准、快速、高效、安全等特点。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可以在进行疾病明确诊断的同时,即刻转入治疗过程,实现“诊断治疗一体化”。血管介入在皮肤上一般仅有2-3mm的穿刺口,器械从股动脉等进入,在X线影像设备的引导下,把微创器械通过血管路径达到病变部位,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操作,如血管造影、血栓清除、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破口封堵、斑块旋切、管腔重建等。
相比传统的外科开放治疗,介入治疗有许多优点,一是无需开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以完成治疗,体表伤口小,外表美观;二是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降低麻醉危险性;三是损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对身体正常器官的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