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艺术生服装设计专业
??
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决赛唯一女生
当我们讨论起服装设计与高等数学,两者似乎毫无关联,但姜萍——一位江苏涟水中专服装设计专业的17岁女生,却用智慧与勇气,拒绝走上生活的单行道,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双面人生。
日前,她以93分、全球第12名的成绩,击败了众多世界顶尖学府的选手,成为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中唯一的中专生和唯一的女生。
01
天赋之后,选择艺术设计
姜萍的数学天赋从初中时就开始显现,对于多数同学来说苦恼吃力的压轴大题,姜萍总是看一眼便能详解。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超强的数学天赋可能并不是一件期许美好的礼物,“偏科”,是姜萍不得不面对的后果。中考后,姜萍放弃了普高,选择就读涟水中专。中专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几乎意味着放弃学术前景。追求美丽的事物是人的本能,姜萍心中也长存着对艺术和审美的追求。
因此,姜萍选择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服装设计专业,她希望通过创新与创意,赋予衣物独特的艺术和功能价值。
虽然与数学毫无关联,但在一定程度上,她也跳出了普高高考制度的围城,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当中。
02
孤独原是道,苦学不为名
中专的服装设计专业课业繁重,姜萍磨练并提升着自己的手工技艺与艺术修养。然而,她从未熄灭对数学的热爱。在设计服装之余,她开始自学高等数学。
虽然中专的教育资源有限,但姜萍的数学老师——毕业于江苏大学数学系的王闰秋还是以自己的方式给予姜萍帮助。
他送给姜萍许多数学书籍,比如LawrenceC.Evans编写的《偏微分方程》、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谢惠民的《数学分析》等专业著作。
师徒二人常常一起研究数学问题,但大多数时间里,姜萍通过手机翻译软件和一本《英汉小词典》自学。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她常常选择通宵达旦地研究数学题目,黑夜至天明,一日复一日。
姜萍的中专数学老师王闰秋
在中专,没有人会批评她“偏科”,只是,一边是服装设计的缝纫机和针线,一边是草稿纸和公式,姜萍,必须要独自面对自学数学的困苦与孤寂。没有人理解她在学什么,写什么。
直到——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进入了姜萍的视野。03
知遇伯乐,大赛露锋芒
这是一项任何人都能参加的全球数学竞赛,话虽如此,但大多数参赛者都来自北大、清华、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
姜萍在课余时间研究数学,纯粹是因为热爱。
当王老师告诉姜萍这个比赛讯息时,她自觉无能为役。不过,对她充满信心的王老师一再鼓励姜萍,热爱数学的姜萍最终也决定在比赛中试炼一番自己的能力。
姜萍和王老师研究问题这次尝试没有辜负姜萍的付出和大家的期望,她以93分的成绩斩获全球第12名,成为唯一入围决赛的中专生。这一成绩不仅是对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她数学天赋的高度认可。
就似公式里的一个小小变量能够左右着结果一样,姜萍的人生,因为偏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艺术设计专业;又因为纯粹的热爱,她得以兑现着自己的天赋之资。
04
艺术生的多领域发展
生活中,对己对人,我们有不少的评价标准,“中专”、“服装设计”、“艺术生”……如果没有数学方面的过人天赋,这些标签也许会令旁观的我们妄断她的一生。
然而,每个人都有未知的潜力等待发掘。对艺术与美的追求,让姜萍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同时,她凭着对数学的热爱与坚持,看到了崭新的风景。
姜萍证明了,女生也可以学好数学,艺术生也可以在与众不同的领域开辟新天地。
理科脑与艺术设计并非相隔甚远,让我们不要被标签裹挟。
实际上,在艺术领域,跨学科的理念早已存在,并在近年变得越来越重要。
艺术设计的学习,早已不止是大众标签化的“叶子香烟加灵感,忧郁放纵意识流”。
就如同数学中的线条、层次、结构、对称与美学,倘若运用在服装设计的世界里,同样蕴含着深邃的智慧。
当下艺术设计专业的跨学科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与理工科、智能技术和数字化的结合,零创为大家提供了以下几个行业案例:
1.智能化设计: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设计师能够分析大量数据,生成创意方案,甚至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设计工具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
2.数字化制作:3D打印技术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设计师需要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创作和测试,从而减少物理材料的浪费,提高设计的精准度。
3.交互设计:通过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设计师能够创建交互式和沉浸式体验,增强用户与产品、空间之间的互动。例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和互动艺术装置的设计都依赖于这方面的跨学科合作。
4.可持续设计:与环境科学和材料工程的结合,使得设计师在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上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绿色设计的发展。
5.生物设计:将生物科技与设计相结合,通过基因工程和生物材料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设计作品,如生物可降解材料、活体装饰品等,这一趋势正在逐步改变传统设计的理念和实践。
这些跨学科的艺术设计专业,并非单纯的灵感乍现,而是需要具备数理化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一趋势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边界,也推动了创新与技术的融合。
05
艺术院校的跨学科趋势
为顺应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需求,许多顶尖艺术院校也都在强调跨学科的重要性,开设了一些艺术类跨学科专业,鼓励学生在多个领域中寻找灵感和创新:
皇家艺术学院RCA的IDE(创新设计工程)专业
Parsons设计学院的FineArt专业
纽约大学的ITP(互动电信项目)专业
这些专业都是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典范,课程不仅注重艺术技能的培养,还强调学生在科技、工程和设计等领域的知识。
伦敦艺术大学(UAL)也是一个跨学科教育的先锋。其创意计算学院(CreativeComputingInstitute)探索科技如何重塑世界,并致力于培养能够跨越艺术与科技边界的新一代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还增强了他们在多领域内的适应能力。
艺术不再是一座象牙塔,远离现实和其他学科的影响。相反,它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吸纳和融合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艺术设计需要数学的逻辑和结构,工程的技术支持,以及科学的严谨和实验。这样的跨学科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还能够推动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姜萍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展示了一个艺术生也可以在数理化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可能性。跨学科的学习不仅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更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是零创一直以来信奉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所坚持的原则。
往期零创开设的跨学科艺术训练营现场
06
尊重热爱,发掘无限可能
上周末的6月22日,姜萍参与了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决赛。姜萍沉着地走出考场,没有接受采访。
据报道,姜萍在未来计划能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进一步研究数学。而眼前的暑假,她准备和姐姐去打暑假工,维持家用。
然而,自从她在初赛中崭露头角以来,坊间对其的质疑从未间断。
国内的大众社交平台如虎扑、B站和知乎上,都远远不断地有声称自己是理工科、数理男的人发出质疑姜萍作弊、主办方作假的帖子或视频;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也发推质疑姜萍。
不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也是运筹学EgonBalas奖唯一的中国得主印卧涛在方舟子的帖下回复,维护姜萍。
和姜萍一样,在成长过程中被称为“天才少女”的牛津大学数学系在读博士生朱雯琪也支持姜萍:“只有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和懂得这样的状态,所以我相信姜萍。”
姜萍活成了自由生命的美好模样:有热爱、有勇气、有坚持、有蓬勃的生命力,也带给世人长久的感动与激励。
葡萄牙名帅穆里尼奥曾说:大篷车经过了,一群狗在狂吠。你看看那些狗,而大篷车继续前行。
不管姜萍在决赛中成绩如何,让我们祝福姜萍,也祝福自己。
在热爱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周遭审视的双眼,本身就已是一种值得骄傲的成功,愿大家永远享有做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