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既是生活的必需品,最具实用意义;也是综合一切的艺术,从空间造型的观点,服装正如使用面料创作的雕塑。服装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人的影响,诉说着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也是最为个人化的物品,承载着人们的记忆。
本次展览由“中式·革新”、“洋服·旗袍”、“集体·质朴”与“开放·融合”四个板块构成,展出的40余件中国近代绘画作品与各时期具代表性服饰、艺术文化风潮有关。在本展中,绘画与服装、瓷器、文献并置,呈现20世纪中国服装的样貌与发展,也反映艺术与社会生活、中西方时尚的相互影响。
中式·革新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言状。
——《申报》年9月8日
19世纪中后期,开埠与洋务兴办使西方文化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
20世纪初,满汉民族日趋融合,中式传统服饰发展更新。清朝服饰基本形制仍然有所保留。长袍马褂、军装、西服,以及各种中西合璧的款式新旧交织、并存。
沙耆(中国-),《志在千里》,布面油画,80x70cm,龙美术馆唐蕰玉(中国,-),《读报》,布面油画,52×39cm,,龙美术馆洋服·旗袍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与风尚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变化。西式服饰被视作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外化符号。年代出现的旗袍也被认为蕴含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洋服、西装的盛行影响了中国传统服装行业,西式生活方式也影响了更多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
常书鸿(中国,-),《姐妹俩》,布面油彩,×cm,年,龙美术馆方君璧(中国,-),《徐莹像》,布面油画,.5×76cm,,龙美术馆费以复(中国,-),《画家与妻子》,布面油彩,.5×89.5cm,年,龙美术馆集体·质朴
每逢重大革命或是战争过后,服装样式必然返璞归真。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社会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是整个社会共同遵循的时代精神。人们克勤克俭,各行各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服饰的风格整体趋于简单朴素。
郑野夫(中国,-),《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布面油画,×cm,,龙美术馆杨立光(中国,-),《抽烟的人》,布面油彩,46×38cm,,龙美术馆姚向群(中国),《节日的早晨》,纸本设色,68.3×51.8cm,年,龙美术馆开放·融合
伴随着年末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贯彻执行,国民经济在此后得到了相对稳定持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与风貌的转变直接体现于服饰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人们可以根据场合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又心仪的服饰。自年代末以来,与日俱增的国际交流推动着服装设计及相关产业高速发展。如今,中国服装产品早已进入了国际市场,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持续发展、追求卓越。
郭北平(中国,年生),《旱冰》,布面油彩,×96cm,,龙美术馆王流秋(中国,-),《穿花衣女子》,布面油彩,92×60cm,,龙美术馆策展人
王薇
?服装致谢:庄容
原标题:《LONG展览
衣裳:绘画里的20世纪中国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