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过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流程,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部分构成,其中基本部分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关键部分,也是活动过程的核心部分,对于衡量活动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在“教法课”教材中没有详细、具体呈现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和步骤,只是粗线条的概述,加之准幼儿教师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经验,往往在基本部分设计中会出现林林总总的问题。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基本部分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环节设计缺乏针对性
集体教学活动基本部分是依据活动目标来设计的,它由环节(步骤)来构成,但是准幼儿园教师在设计的时候经常把活动目标和环节(步骤)割裂开来,活动环节(步骤)的安排没有根据活动目标,有时出现一些无谓的教学环节,有时缺少相应环节,导致活动目标不能有效实现,大大影响活动的效率。
例如,某个准幼儿教师设计的小班活动《各种各样的糖果》,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少吃糖的生活习惯;2.引导幼儿认识几种糖果,说出它们的形状,软硬、味道;3.培养幼儿观察力和表达力。针对三条目标设计的基本部分环节是1.看一看、捏一捏,观察糖果的形状、软硬;2.尝一尝,品尝糖果的味道;3.说一说,交流观察到糖果的形状、软硬及味道;4.给糖果分类。
案例中准幼儿教师设计的四个环节属于离散式的环节设计,也即活动环节的设计呈现离散的状态,没有紧紧围绕活动目标来设计,[1]如果按照活动的环节来组织此活动,第一条目标“培养幼儿少吃糖的生活习惯”将不能有效实现,而第四个环节“给糖果分类”主要锻炼幼儿的分类的技能,在目标中没有体现,所以这又是一个无谓的环节。由于准幼儿教师在没有全面把握和理解活动目标的基础上就盲目的设计教学环节,很容易出现环节与目标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条理不清晰,缺乏层次性
基本部分的设计要求必须条理清晰,即你所设计的活动目标分几个环节(步骤)来实现,环节按照由简到难逐步推进,这些必须一目了然,然而准幼儿教师教学设计条理不清晰,没有体现层次性。
例如,准幼儿教师小班活动《颜色变变变》基本部分的设计(片段):
师:水宝宝要给我们变个魔术,小朋友们期待吗?
师:现在老师开始念咒语喽。“水宝宝变、水宝宝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教师摇晃瓶体,让水接触到瓶盖上的颜料)
师:哇,水宝宝怎了?会变颜色啊?那他是什么颜色呢?
师:那我们开始一起变魔术喽!(配班老师帮忙发材料)
师:现在我们开始变喽!和老师一起念咒语,摇晃瓶体。开始“水宝宝变,水宝宝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观察水的变化)
师:小朋友变出来了吗?都有什么颜色呢?有哪个小朋友告诉老师呢?
以上基本部分片段设计存在显著的问题是条理不清晰,层次不明。通篇都是教师的问题引导,没有列出环节(步骤),其实这个片段的环节安排应该是三个,1、教师示范、幼儿观察;2、幼儿自由操作,感受颜色变化;3、幼儿交流、展示自己实验结果,如果加上环节(步骤)这个基本部分设计就会很清晰,突显出条理性和层次性。因此,基本部分的设计条理性和层次性非常关键,直接体现出设计思路是否清晰,由于准幼儿教师开始缺乏教学设计的经验,直接站到教师角度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忽视了环节设计上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三)缺乏教师的引导,或引导不够合理
基本部分的设计每一环节都应该有教师的引导,但准幼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只列出大致环节(步骤),这样会导致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太过于随意;有的准幼儿教师把教师引导语全部列出来,又显得太过于死板,忽视了幼儿现场的反应。
例如,准幼儿教师设计的活动《有趣的传声筒》基本部分片段:
1、教师示范制作传声筒
2、幼儿自己动手制作
3、展示自己的制作
4、玩打电话游戏
这样的基本部分设计环节清晰,然而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这样就会给教师的指导增添大量的随意性,随之一些无关紧要的问答就会出现,使得每个环节组织不够精炼,有效。
又如:准幼儿教师设计的活动《甜甜的西瓜》基本部分片段: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的外部特征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水果呀?你们吃过吗?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西瓜,大家看看它长的什么样子?
师:西瓜是什么颜色的?
师:摸摸西瓜什么感觉?
师:敲敲会发出什么声音?
这样的教师引导设计又太过于死板,几乎把教师引导的每一句话都列到活动设计中,从而忽视了幼儿临场反应,难道幼儿在掌握西瓜的外部特征就是按照这样程序一步一步进行的吗?可能不一定,所以,这样的引导设计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这个环节安排一个关键开放性问题引导就够了,师:小朋友观察一下西瓜,你们发现西瓜的什么?既可以发挥幼儿的学习的主动性,又能紧扣教学环节。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基本部分设计策略
(一)分解活动目标
基本部分的设计必须依据活动目标。在设计基本部分时候,首先要把活动目标做分解,使目标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如:小班活动《吹泡泡》活动目标:1.感知泡泡的特征,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球形的;2.体验吹泡泡的乐趣。以上两条目标可以分解为感知泡泡的特征;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球形的;体验吹泡泡的乐趣三层意思。
(二)列出环节(步骤)
分解好目标以后,就要列出环节。基本部分的环节(步骤)指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所要经历的基本阶段[2]也即,要实现活动目标分几步骤来进行,上述活动环节就可以安排为1.体验泡泡的特性;2.幼儿相互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3.教师总结;4.出示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进一步探索;5.幼儿猜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并用标志记录;6.幼儿自由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7.幼儿总结。1-3环节幼儿感知泡泡特性,4-7环节幼儿了解不同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球形的,体验吹泡泡的乐趣已经贯穿于其中得以实现,因此,要想实现以上的活动目标,要分为大致七个环节(步骤)来进行。
(三)找到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列好环节之后,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方法或者手段来操作,拿第一个环节体验泡泡的特性来说,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也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等都可以让幼儿体验泡泡的特性,需要教师选取最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当然要注意的是一个活动最好使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方法和手段,这样就会影响到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因此,上面设计的七个环节就要找到相应的操作方法:1.在玩中,让幼儿体验泡泡的特性;2.通过幼儿相互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说出泡泡的特性;3.教师总结泡泡的特性;4.5.6.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不同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球形的,7.幼儿自己总结实验结果。这样,七个环节都加了相应的方法,教师如何操作便一目了然。
(四)合理设计教师引导
环节以及方法设计好之后,每个环节还应该加上教师的引导,对于集体活动来讲,教师的引导一般都是以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需要针对每个环节设计教师引导的关键问题就可以了。
1.在玩中,让幼儿体验泡泡的特性;
师:小朋友们,利用老师准备的圆形泡泡工具边玩边探索,看看能发现什么?
2.幼儿相互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吹泡泡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
3.教师总结泡泡的特性;
师:小朋友们泡泡是圆圆的、滑滑的……
4.出示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进一步探索;
师:小朋友们再看看这些吹泡泡工具是什么形状的?
5.幼儿猜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并用标志记录;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记录到记录表上。
6.幼儿自由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师:下面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探索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7.幼儿自己总结实验结果;
师:那么小朋友发现这些工具吹出的泡泡一样吗?
这样,教师的引导就设计好了,引导既能紧扣环节,不随意,又能给教师留有临场应对的空间。
因此,准幼儿教师只需要按照“四步法”来不断练习和完善,就可以较容易且规范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基本部分的设计了。
参考文献:
[1]祁小飞.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48.
[2]*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