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教授、作曲家李博,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曾获德国欣德米特作曲家大奖、日本武满彻国际作曲比赛二等奖、美国ASCAP青年作曲家比赛大奖、中国文化部第十五届全国音乐作品评选(民乐)一等奖、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第二名等。本期,本报特邀李博分享他创作作品《海洋的回声》的心路,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实践与思考。
今年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圣风民族室内乐团演奏了我的作品《海洋的回声》。这首作品创作于年,十年过去了,作品中所表达的“时间”概念如今看来似乎正逐渐形成它的韵味。
关于《海洋的回声》
创作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大海对我的触动:它本是自然界中的一物,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形态,可每次接近它时带给我的感觉都不同。聆听它的声音、眺望它的轮廓,都带给我一种情愫间的感动,和对于时空的暗自窥探。这道理如同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次的海都没有变,只是对面的人有了变化。我用这个借物喻人的方式,把大海分成了三个形态,同时也暗喻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每一种形态都有它鲜明的个性,仿佛是人一生之中的三次看海:或活泼跳跃,或汹涌大气,或平静从容。究竟是海的嬉戏,还是心中的涌动?迷离之间,音乐已有了答案。
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正值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读研阶段,而今回看这首作品的时候我已定居在一个有海的城市(上海)。翻看近十年的作品列表,发现我对于海的题材创作从未间断:《海洋的回声》《海洋的梦》《入海领航》《瀚海孤烟》等。这种对海的偏爱或许也来自音乐意象里它的包容与胸怀——不拘泥于某种技术流派,也不限制在各式音阶的排列;试着让每一个“音”都寻找到属于它的“乐”,共同汇入一片声音的海洋,在吞吐间感受海浪(节拍)的一呼和一吸。
在作品的中部也就是描写少年的段落中,我用胡琴的滑音和自然泛音结合,模仿人的腔调,重复“念”了两遍“扁担长,板凳宽”。这一段以较弱的力度开始,每一个短句都被要求比前一句力度更强,加上大*鼓和排鼓的不规则重音鼓点,意在营造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追忆情绪。圣风民族室内乐团是中央音乐学院于红梅教授在年创建的,胡瑜担任指导教师。乐团以民族弓弦乐器为主,加上阮和打击乐组合作为音响平衡。为该团创作作品的过程也是研究民族弓弦乐器配器法的过程,也势必会将其中的经验带入我后来的民族管弦乐写作中。圣风十年间委约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为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写作提供了优秀范例,相信这些作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彰显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我与现代音乐
年完成了在美博士学业后,我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的一名教师继续对现代音乐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学相长,在辅导学生创作现代音乐作品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它的涵义。当代的中国原创音乐世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