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歼8简史一第一次从仿制转向自主设计
TUhjnbcbe - 2023/8/1 22:16:00

在歼-8首飞50周年之际,本文尝试以尽可能详尽的方式,回顾新中国第一款完成自行设计到量产服役的歼击机的发展历程。由于歼-8Ⅱ的改进幅度较大,又衍生了多个型号,如果一一道来,本文的篇幅就从太长变成长无可长了;且其中多数型号仍属现役装备,涉密程度较高,所以现在还不是讲述的时候。——扬基帧察站

因此本文只涉及歼-8Ⅱ之前的歼-8系列飞机,还请周知。

本文将以连载的形式,分四个章节。

第一节(.5-.11)概念设计

年5月31日,徐舜寿、*志千、吴大观和叶正大共同署名向国防部第六研究院提交了《关于设计什么飞机和发动机的意见》的报告。其中在第一部分提到:以米格-21为原准机,设计一种最大马赫数2.2-2.3,航程比米格-21加长一半左右,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起飞重量9-10吨级的歼击机。

虽然此时刚刚建所不到一年的所(当时称六院一所,为方便起见,下文统一称所),主要精力仍集中于摸透米格-21,但仍有少量人员参与了对这一方案的探讨。年秋季,这个方案已经开始细化为两个路线——1、全新设计,计划于年三季度试飞的甲方案;2、仍以米格-21的动力、武器为主,改进设计,计划于年三季度试飞的乙方案。

虽然此时两个方案的起飞重量都不超过10吨,但在上级并未明确安排新机研制任务时,歼-9(上图为其Ⅳ号方案)和歼-8最早的蛛丝马迹其实已经出现了

随着对米格-21的第一阶段摸透工作结束,首架歼-7原型机开始在厂试制,六院于年年初正式批准所抽出更多力量用于新机方案的探讨研究。此后六院先是在5月提出了以“循序渐进、初战必胜、争取时间”为核心的指导方针;10月又在米格-21改进改型预备会议上指出,新机应以F-4、F-、F-和B-58为主要作战对象,并初步提出了最大马赫数2.2和实用升限20千米的指标。

冷战早期美*的“百系列”战机,既是我们的对手,也是我们的模仿对象之一

而根据这一时期11航校和空3师实际使用米格-21的经验(所派出程映雪、宋文骢等人前去协助使用,并征集了不少意见),空*对新机的爬升率和航程也提出了比米格-21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些指标,应采用何种动力装置就成了核心问题所在。起初负责研制发动机的所提出的是先用涡喷(当时未确定型号)、再用涡扇(后来演化成了涡扇-6)。

无论用哪种型号,发动机的推力、尺寸、重量和重心等指标,都是作为主机所的所在设计新机时必须了解的。由于所先后23次更改目标发动机的数据,所以所的单发构型也先后调整过23次。这种目不暇接的调整,让所更加担心因发动机研制进度难以保证,使得整个新机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所内先后有4位设计员(根据王南寿回忆,他们是方宝瑞、宋文骢、谢品和杨文华)向总体室主任王南寿提出,使用两台较成熟的涡喷-7发动机作为备选方案。王南寿将这些建议向所总工程师*志千反映后,第一时间得到了*总的支持。等到年8月,除了顾诵芬副总师对新发研制进度还抱有期待之外,所高层已经形成了对双发方案的一致支持。

不过在“眼见为实”之后,顾诵芬对二所/所的看法也有了微妙的变化。所以后来在决定发动机(涡扇-6)的命运时,他的决定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所以在米格-21改进改型预备会议之前一个月,所起草的《使用两台型发动机进行米格-21飞机改型的初步分析》就提交六院,型发动机就是涡喷-7的代号。但出于种种原因,六院并未对此批复。得知此事的所,迫切地想拿到新发动机研制任务,技术副所长吴大观甚至在米格-21改进改型预备会议会议前,特意找到所副所长叶正大,希望不要把双发方案“捅出来”。

结果在这次重要会议上,即使早已要求总体室绘制双发方案草图的*志千总工在汇报方案时,从院所团结的大局出发(毕竟用涡喷-7,一样要和所合作)“守了约”,一开始没有提到双发方案;但由于所无法保证新发动机的研制进度,使得各方对单发方案的讨论也难以为继。

如今的我们都知道,“新机配新发”仍然是件压力山大的事儿,那么“新机配新发”在半个世纪前意味着什么,不难想象

和历史上很多情境类似,打破这个僵局的人是一个如今在历史书中难觅踪迹的人物。陪同六院领导前来所参会的年轻助理员阎立,因为之前曾在所工作多年,“交游甚广”,和宋文骢、方宝瑞等人的关系都很好,所以到了之后就与老兄弟们旧友重逢一番,这下得知所还压着一个双发方案没打出来。

此时会场上的阎立虽然职位不高,但看到会议陷入僵局也十分焦急,便在休会期间向六院徐立行副院长(少将)大致讲述了一下“双发方案”的基本情况。徐副院长闻讯后立刻让*志千把此时已经是总体室布局组组长的宋文骢叫到会场讲述方案,发现他们空着手也确实不好讲什么,便当即离开会场,在刘鸿志所长、*志千和宋文骢的陪同下前往总体室布局组,听取了大家的汇报。他当即批示,这个方案才是真正反映“循序渐进、初战必胜、争取时间”原则的产物,要求第二天开会时最好拿个模型过来上报。

要说做木匠活,所总体室也有个能人,那就是徐舜寿言传身教带出来的外形设计专家冯家斌,对室里提出的气动要求,他都能准确绘制出对应的流线外形。此前*志千总工要求总体室拿出双发方案时,就特意叮嘱冯家斌做了一个木制模型用于各组讨论协作,不过由于原本没打算在会上汇报双发方案,因此当时这个模型还没做完,用报纸简单包着放在总体室里。

感谢航空工业的纪念视频,终得一见传说中“烤鸭”的样子,可见其垂尾较小,平尾位置和米格-21一致,为了减阻,座舱盖凸出机身的高度很低

此时它的外形,要比后来的歼-8更像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的高速截击机验证机Ye-A——尽管它们连发动机都是一个系列的,但两者实际上毫无关系

这回徐副院长前脚刚离开总体室,*志千就带着大家赶紧找到了冯家斌。虽然时间要求极其紧迫,冯家斌熬了一宿,不仅把这个模型做了出来,还根据所里最新的想法稍作了修形;考虑到宋文骢白天还要拿着它讲解,虽然支架来不及做了,冯家斌还是抽空把模型上的毛刺打磨干净,尽量趁手。

但油漆确实是没有上,一方面实在事出紧急,一方面当天晚上沈阳正好下雨,大家担心上了漆也来不及干。因此当年10月15日上午,宋文骢拿着这个模型走进会议室的时候,有人把这个因双发布局而显得有些膨大的木制模型称为“烤鸭”倒也颇为形象。然而就是这只“烤鸭”,奠定了歼-8的未来。

也许宋文骢总师后来拿着这个著名的玻璃模型上台汇报,最终奠定所在三四代机设计领域优势地位的时候,还会想到二十年前的那只“烤鸭”和那个刚下过小雨的清晨

这个更加符合中国航空工业水平的方案,可谓恰逢其时,各方都对这只“烤鸭”表示肯定。会后唐延杰院长、徐立行副院长还专门点名表扬了宋文骢。而在这次会议总结时,院方还宣布了另一个重大消息:根据国务院决定,国防部六院将于年6月整体转业,并入三机部。

“因为是按建制单位就地不动脱*装,故(所)局面表面上基本安定,但这一体制的重大改变,对全体人员思想上产生的消极影响,对新机研制以及国防科研事业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难以估量的”。(所所长刘鸿志回忆录《总结与思考》)

刘鸿志所长在回忆中多次表示对这次实质上取消了中国版航空研究院的体制改革,以及后来的强行“厂所合并”持反对态度。这是另一个更加复杂的话题了,我们以后再行讨论

声明:帧察*情室是扬基帧察站团队在头条的阵地,感谢各位*迷好友支持!

1
查看完整版本: 歼8简史一第一次从仿制转向自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