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国胜
本报通讯员谢剑南
近年来,青岛大学持续深化“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体系综合改革,全方位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是体系核心;“二”是指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是体系支撑;“三”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育人途径;“四”是指温度、温情、温暖、温馨,是育人方法;“五”是指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是育人目标。在这样的体系下,青岛大学着力推动思*育人和专业育人。
当前,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实践,青岛大学“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青岛大学的育人品牌、成为独具特色的大思*育人体系。通过一系列举措,青岛大学构筑起了全员育人共同体,进一步推动育人工作形成“立”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的良好发展局面。
在提出“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体系的两年多来,青岛大学坚持*建引领,树立育人主线,坚持和完善*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先后制定修订了《青岛大学*委书记和校长经常性沟通制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出台“学院办大学”实施办法、《学院(部)*组织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学院(部)**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文件。同时,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岛大学“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和主要任务落实台账》,既有“设计图”,又有“施工图”,“设计图”争创品牌,“施工图”饱含温度,全方位推动青岛大学育人工作顺利发展。
青岛大学不断创新基层*建设置形式,完善丰富基层*建活动载体。在校部机关*建方面,推动机关支部同学院师生*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学院*建方面,公共卫生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成立师生联合*支部,体育学院成立水上运动*支部,外语学院成立“外事帮”*支部,学生处成立“青核先锋营”特设*支部,设立*训指挥部临时*委,开启组织育人新模式;开展“支部建设年”活动,实施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把*建成效纳入二级单位考核奖励项目,组织育人取得实效。
育人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青岛大学在育人工作探索实践中,通过系列综合举措,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做到队伍融合、全员参与,实现了让育人工作“动”起来的良好发展局面。学校完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师生工作制度,制定联系基层工作手册;出台《领导干部讲思想*治理论课和形势与*策课的实施办法》,校*委书记、校长开启思*第一课,“书记下午茶”和“校长午餐会”不仅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思*品牌,也对各学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基础医学院和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开展了“书记院长有约”等活动。
青岛大学持续开展“把思*作业写在祖国大地上”主题活动。通过作品征集活动,举办思*微视频和微电影选拔赛,创建“微思*”抖音短视频平台,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思*传播新形式;邀请覆盖多个行业的25位导师,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授课课题,仅一个学期授课时长即达52小时,覆盖全校57个专业多名学生;设立“青大思*大课堂研习班”,选取15个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践基地,打造“校外导师团+实践基地”相结合的综合型学习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思*课程和实践的积极性,取得丰硕成果。
坚持开展系列典礼育人活动,注重将典礼仪式教育作为全过程育人有效载体,以青春献礼形式精心筹划开学典礼,名新生深情告白祖国,擦亮爱国底色,砥砺强国之志;以“最美支边人”“最美逆行者”“最美奋斗者”“国之工匠”“国之创新”“国之担当”为主题,策划毕业典礼代表发言,以学生喜欢的快闪方式给毕业生以毕业纪念。
经常开展多部门联合育人活动,学校后勤管理处组织的花朝节、柿子采摘节等系列传统节庆活动,将文化教育与美育、劳动教育融为一体,让校园的草木风光也成为育人的载体,深受学生欢迎。
全校建构综合性育人“热”体系,开展个性化育人“热”服务,推动人文化育人“热”关心,各部门各学院增加管理亲和力,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