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王卉
近日,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了《日本制造:日式设计的独特之道》一书,通过6位日本知名创意设计师访谈、40家日本先锋设计工作室、项各个领域日式前沿设计作品,通过分析其设计元素,展示日本当代设计艺术,从品牌标志、包装、海报、书籍编排与装帧,到空间设计、指示标志、大型活动展览会等,再到插图艺术,充分表现了文化碰撞设计,与历史、传统艺术和哲学的相互融合,形成当代设计不可取代的独特风格。
对许多人来说,“日本制造”是审美和功能结合的代名词。事实上,当听到“日本制造”这个词时,我们倾向于将它与优质的质量和高超的工艺联系起来。但是,这个国家并不是一直拥有这样的声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制造业遭受重创。年罗马尼亚裔美国工程师约瑟夫·朱兰在其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一书中提出“设计质量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复兴、制造业的成功、质量革命的兴起影响深远,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也诞生了我们今天熟知的许多标志性产品。
例如,在朱兰访日授课不久,日本尼康公司推出了其开创性的相机设计——尼康F。它结合了世界上第一款光圈集成的曝光测光表,并且第一个实现电机驱动。其他重振日本在全球声誉的公司包括丰田、索尼和日产。到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已经将“日本制造”这个词的含义转化为质量制造和创新设计。渐渐地,高质量设计的集体价值也演变为功能性和极简主义的价值。
在视觉艺术方面,日本在历史上受中国影响很大。中国的文化形式强烈影响着日本的早期发展。除了采用汉语拼音之外,还采用了中国视觉艺术的视觉符号和图案,如植物、动物和风景主题。受到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启发,日本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在整体上更自然、更抽象。
因长期受社会和*治影响,日本艺术的主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