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既然美国的阿波罗工程已经代表人类完成了登月事业,为什么中国人还要去月球?因为上个世纪美国人登月,只不过是上去转一圈就完了,性质和孙猴子在如来佛的手掌心写上到此一游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太空探索,怎么能是十二个宇航员上去踩俩脚印就算完事儿的?
最近,中国航天科技五院公开了一批设计图纸,这些图纸上面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我国从月球登陆计划到月球殖民计划中使用的飞船图纸。与之一起出现的,还有我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根据图纸上给出的数据。这款飞船的安全性要大于美国的阿波罗,技术先进性大于阿波罗,载人能力也大于阿波罗。
毕竟当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登月舱其实就是美苏冷战环境下,为了抢占“第一个登月”这个名头搞出来的半成品。
是的,其实当初美国人登月计划根本就是个半成品。根据当时参加登月的宇航员回忆,他们乘坐的飞船几乎就没有任何安全性可言,如果真的按照科学家们说的方案进行降落,唯一可能的结果就是机毁人亡。最终还是航天员小心翼翼地操作,才成功降落的。
至于完全体是什么样的?完全体其实就是美国人现在研究的阿尔忒弥斯航天飞船,但是有很多的技术问题他们到现在都没有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分别是无法实现软着陆导航、因为缺乏数据支持,所以难以安装安全冗余。只要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那么美国人的阿尔忒弥斯根本造不出来,不管投多少钱就是浪费资金。
反观中国,我们早已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首先我国开发出了一款全球最先进的机械视觉系统。这个系统完美整合了导航惯性测量单元、激光测距、微波测距、光学成像、激光三维成像等传感器。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这把套导航系统,直接装在阿波罗十一号上面,就已经足以让这个半成品飞船在没有人操作的情况下安全在月球着陆了。
此外,中国人还给登月飞船上了一个双保险。阿波罗飞船只有两个部分,分别是舱室和异常简陋的着陆级。这就导致整个飞船设计已经是一个整体,再增加安全用冗余会导致飞船不稳定。但是中国的登月舱在设计之初就专门规划出来一个区域用于增加降落安全性。
为什么中国人在设计飞船的时候,仿佛是开了先知挂一样,直接就设计出了完美的飞船呢?答案是依靠嫦娥计划。
中国人的登月计划都是一环套一环的。美国人在发生探月器的时候,那是怎么便宜怎么来。只要把东西扔上去摔不坏就行。但是人不是机械,禁不起这种折腾。所以导致美国的探月器软着陆技术无法被移植到载人探月飞船上。
但是中国人不同,早在嫦娥计划进行的时候,我们就完全按照载人飞船登陆的要求进行试验。虽然玉兔是无人驾驶的探月车,但是其降落过程就是直接把大活人扔上去都毫无问题。这就是我国的“省钱思路”一次试飞工作,要完成多项实验。在这里多花一点钱,那么接下来就能少花一点。
然而美国航天部门的短视在这时就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实现短期目标,放弃了长期目标建设。或许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在和苏联竞争的时候取得优势,但是中国人是一个不一样的对手。我们的远见足以弥补很多固有缺陷。
而在接下来我国将要进行的载人登月任务中,我国同样会发挥的这个一次飞行要完成多项传统。比如接下来我国要让航天员验证在月球建设基地的可能性。根据航天五所的说法,这次登月的时候,航天员们将会携带3D打印机上天,看看再月球环境下,3D打印机能否使用,打印出搭建月球基地所需的材料。
可以说现如今,中国的科研人员不仅是数量上有超越美国的趋势,在科研水平上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再看科技新闻,绝大多数的科技突破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反倒是美国的科技突破越来越少。在谈起白人科学家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总是思维僵化,没有创新能力。
事实上,这和教育是脱不开关系的。当年外国的教育比中国强,所以外国人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和科学家,他们硬生生的把人类科技向前推动了一个时代。
但是到了今天,中国的教育水准已经反超欧美国家。所以新一代科学家自然会出现在中国。诺贝尔奖奖励一般都是二十年前的自然科学家。想必到了二十年后,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颁奖典礼上出现的将都会是中国人。
在中国建设教育的过程中,有那么一个数学驾驶不得不提的,它的名字就是刘薰宇。
刘薰宇是何许人也?刘薰宇曾在国内多所知名大学进行过任教,而他的数学的教育上更是有着很独特的方式。在他看来,不管什么学科,只有让孩子产生了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刘薰宇在书中往往会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进行讲述。比如他曾经为了解释函数,让学生提起兴趣,他就想了一个妙招,给大家讲段子,比如:
从前有个穷书生自小被父母给定了娃娃亲,成年后书生便娶了邻村张屠夫家的女儿,但结婚后书生却经常遭到妻子的训斥。后来书生考中状元做了官,但妻子对他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于是书生便问自己的老婆,我现在都当官了,你怎么对我还是这个态度呢?
妻子回答道,你没当官之前,我是穷书生的老婆;你现在做官了,那我现在就是官太太;假如有一天你丢了乌纱也变成了屠夫,那到时候我的身份也就变成了屠夫的老婆。故事中刘薰宇将书生比作了是X,书生妻子比作了是Y,Y总是随着X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我国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非常崇拜刘薰宇先生,他曾在一次和大学生交流的时候,提到了刘薰宇,他表示自己曾经就是因为读了刘薰宇先生的作品,才无意中意识到原来学习数学还可以这样去学,从那以后自己便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了。
当代著名的数学家也是非常的崇拜刘薰宇先生的书,他曾经表示:自己在初中时代对数学也很头疼,后来接触刘薰宇的作品,才慢慢理解了那些复杂、枯燥的知识点。
刘薰宇先生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数学科普的书,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这一套《给孩子的数学三书》。它不仅仅是一套普通的数学书,它是一束光,照亮了数学的道路。它也是一颗种子,埋在心底,发芽,开花,结果。这套书非常适合小学及初中的学生阅读,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上方小卡片了解详情(皮蛇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