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报·解放*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徐水桃胡瑞智苏玉*本报记者胡春华
打仗无非两件事:一是打胜仗,二是少伤亡。据相关机构统计,二战时期战场伤员死亡率为19.1%,有的参战国则更高。进入21世纪,一些*事强国靠着研发辅助官兵日常战创伤救治训练的模拟人,使战伤死亡率降低到9.4%。如今,我*也有了这样一款功能更齐全、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模拟人。攻关团队给它起了个贴切又霸气的名字——勇士。
“勇士”不仅外形酷似真人,而且与真人有着同样的呼吸、心跳、血压、脉搏。80种战伤伤情模块、余类战伤案例,基本覆盖了未来战场可能出现的所有战创伤。它抗摔打,全身强化的关节经得起拖拽和搬运,完全是一位铁打的硬汉、钢铁的兵;它英勇无畏,潮湿、震动、电磁干扰等各种恶劣战场环境下均可使用,参与救护演练的官兵亲切地称它为甘于牺牲的“过命兄弟”。
“勇士”诞生至今,先后18次参加全*系列演习,助力我*参加俄罗斯国际“*医接力”竞赛获男团第一;培训官兵近6万人次,单兵战救技能优秀率、团队协作救治优秀率分别提升30%、50%。这款模拟人的诞生,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我*战伤救治训练的传统模式,以提升救治率为核心,推动*事卫勤实现新跨越。
不比不知道的“跨代鸿沟”
——摆脱“抬担架、包伤口”的传统战伤救治模式刻不容缓
年,原第四*医大学35岁的副教授张杰应邀出访外*。在外*某训练基地,一场“战场战伤救治小组行动”课目演示紧张进行,救护小组前出救援,战场环境设置逼真。
突然,一个“伤员”被炸飞到离张杰不到半米远的地方。“伤员”发出求救的惨叫,身体在不断发抖,被“炸断”的大腿血肉模糊、白骨暴露,动脉血喷涌而出。
此时,一组卫生兵迅速前出,将“伤员”拖运到一个掩体后侧,迅速实施止血、髓腔内注射器输液、气管插管通气等一系列救治措施。
张杰心里清楚,这只是一次演示,不可能用真人示范,但眼前的这个“假人”不仅皮肤、长相酷似真人,还能说会动,让她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好几步。
看到张杰的动作,外**官走上前向她解释:“别担心,这只是我们研发的战创伤仿真模拟人,是个机器人伤员。”
缓过神来的张杰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不断追问着模拟人的有关细节。不到两小时的参观,她已经把这个“人”了解得差不多:这是一款国际上最新型的战创伤模拟人,能真实模拟伤员伤情及病理生理变化,用于开展战创伤救治训练;目前,许多北约国家*队都已装备战创伤模拟人,用于完成80%以上的战救技能训练和卫勤培训任务。
更让张杰震撼的是,一份外*权威资料显示,依托这款模拟人辅助日常训练,某外*官兵战伤死亡率已从二战时期的19.1%降到海湾战争时期的9.4%。这意味着,每名伤员中,可以减少10人死亡。
越深入了解,张杰受到的刺激越大。回想起我*这些年的战创伤救治训练,由于缺乏多元化的模拟训练器材,始终摆脱不了“搭帐篷、抬担架、包伤口”的救治模式。那一刻,张杰的心中升腾起一股强烈的紧迫感。
回国后,张杰连夜整理出访资料,马不停蹄地敲开了校领导的办公室。没想到的是,当她刚开口汇报,校领导就已知其来意,直奔主题与她谈起了关于模拟人的下一步规划。其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