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绵临港水在城市中吐纳自如人民资讯 [复制链接]

1#
原标题:海绵临港:水在城市中“吐纳自如”临港主城区二环城市公园带西侧内完工在即的景观桥。本报记者邢千里摄制图:冯晓瑜水之于临港,是眼,也是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一座平地而起的滨海未来城,东临东海,南与嵊泗及大小洋山岛隔海相望。曾几何时,水,对于临港也是困扰。一方面,临港是应对夏季台风灾害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上海地质地貌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土地利用率高、地下水位高、不透水面积高和土壤渗入率低,一遇到短时强降雨,易造成内涝。为此,如何使“这块已经吸饱水的海绵”还能继续吞纳雨水?伴随着临港的各方面建设,这里展开了一场历时三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攻坚,通过构筑生态文明体系,将科学技术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一片“韧性城区”如今赫然眼前。海绵临港,在平衡顺畅的“一呼一吸”间,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的美丽图景正化为普惠民生的美好现实,让城市更具韧性与弹性,也更带着温度落地。水资源汇入“聚宝盆”口袋公园,零星散布于城市各个角落。在高楼云集的超大城市内,它的功能远不止于人们繁忙工作之余的健身漫步场所。位于古棕路的临港家园社区有1万多居民。以往,每逢暴雨倾盆,路面总有几厘米深的积水,居民抱怨不堪。暴雨尽管平添麻烦,换个视角,它就成了城市的宝贵资源。为化解老旧小区地面易积水、屋面易漏水的难题,规划设计师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改造中:让口袋公园变为一块会呼吸的海绵,将多余的雨水收蓄,必要时再吐纳出来。例如,在公园内搭起郁郁葱葱的“绿化屋顶”,下雨时,水滴落入屋面,茂密的绿植将雨水牢牢收蓄,若有多余,再通过雨落管排至附近的雨水花园内。屋顶漏水?没了!附近的路面,多出了纵横交错的慢行步道。若将一瓶矿泉水洒在步道上,不出几秒钟就渗透得无影无踪。不同于普通的钢筋水泥,这些步道均由彩色透水混凝土构成,兼具柔韧与吸水,不仅走得舒适,也不易积水。还有颇具特色的“生态停车位”。车位中央,经过特殊培育的绿植郁郁葱葱,能有效防止干旱和内涝。下雨时,一部分雨水直接被车位下的植物和土壤吸收,多余的雨水则由排水管输送至附近的雨水花园。增强生态屏障“锁水力”天要下雨,地要盛水,人有对策。如果说,过往时代雨洪管控体系依靠的是畅通的下水道,那么,21世纪,融入了科技理念的“海绵”,则是代表未来环保趋势中的一种“城市韧性”。在全国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中,临港是面积最大的区域,共有79平方公里。按照国家“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临港提出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等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策略。设计师透露说,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一个“海绵系统”,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通过构建立体化的“海绵系统”,使城市变成容量巨大、可往复回逆的“蓄水池”,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试点范围内,“一核—两环—六楔—多片”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已初步完成:“一核”,指滴水湖水生态敏感核心;“两环”,包括临港森林通廊的外围生态环带和玉环带城市公园环带;“六楔”,是以橙黄绿青蓝紫六条河及周边绿地空间形成的楔形绿地雨水滞蓄净化缓冲带;“多片”,则指试点区范围内主要的集中建设空间。.5公顷的春花秋色公园是一个成长性郊野公园,设计师通过对水系、驳岸、湿地、林地、地形的梳理,在起伏的绿地景观中采用了湿塘、雨水花园,调蓄量达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湿塘采用千屈菜、矮蒲苇、香蒲、再力花、金娃娃萱草等植物与景观置石相搭配,鱼类、虾、贝类形成生态景观,这套综合生态系统既能够调蓄和净化公园自身的雨水径流,也能为周边地块提供调蓄和净化的作用。生态河道、亲水平台、湿地湖面……这不是普通的公园绿化,而是“海绵校园”上海电机学院。通过布设人工湿地、雨水花园、浅层调蓄等设施,校园可利用自然循环调节雨水,下雨时吸水,晴天时释放水用于植物生长。据介绍,这一改造将使校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5%,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达60%,区域排水系统将达到“五年一遇不积水,百年一遇不内涝”的目标。好案例层出不穷,一些可复制的经验也在这里被不断挖掘总结,加速海绵城市建设。近三年,临港已完成26个既有住宅小区海绵化改造,总面积公顷;新建、改建海绵型道路36公里,新开河道40多公里,新增调蓄湖面51公顷。(史博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