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6日,适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袁培煌先生九十寿辰,公司举办袁培煌建筑创作生涯座谈会。
袁培煌
YuanPeihuang
袁培煌,年出生,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同年入职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前身),-年任中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曾先后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湖北建筑师协会会长等职务。
代表作品有深圳国贸大厦、深圳世贸广场、上海商检大楼、广东科学中心、长春白求恩医院、武汉抗洪纪念碑、武当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等。
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霆,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剑华,党委副书记尹勤旺,副总经理刘常明、高思、章兰,总建筑师李春舫,副总建筑师郭和平、邱文航、唐文胜、刘均、刘安平、张颂民以及中青年建筑师代表参加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公司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桂学文主持。
袁培煌大师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由湖北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纪录片《我和我的祖国——袁培煌的建筑人生》,回顾了70多年来,一位成绩斐然的建筑大师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建筑人生。
董事长李霆向袁培煌大师颁发中南建筑设计院特殊贡献证书
总经理杨剑华向袁培煌大师颁发纪念奖杯
青年建筑师代表肖璐瑶向袁培煌大师献花
公司首席建筑师桂学文主持
座谈会上,首席总建筑师桂学文表示袁大师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感谢于他严格恳切的谆谆教诲,感动于他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让我们感动,袁大师的教导和精神让我们终身受益。公司总建筑师李春舫感叹道,袁大师对待每一个项目,始终坚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打磨设计细节,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建筑师学习。副总建筑师郭和平感慨于袁大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专业能力,这是所有建筑师一生追求的目标。副总建筑师邱文航深情回忆了与袁大师共事的时光,袁大师不仅关心晚辈的工作,也关心晚辈的生活,他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教我们做事,教我们做人。副总建筑师刘安平回忆道,工作中得到袁大师的指导让自己受益匪浅,袁大师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到后来的工作和生活。
袁大师在座谈会上寄语后辈建筑师,要感谢党和组织的培养,一定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筑师一生中会留下很多作品,但是个人只是在这个作品中尽了一点力,不要沾沾自喜,作品是团队的力量,是大家的成果。建筑师要勇于担当,少计较得失,多懂得奉献。同时他恳切希望建筑老总们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建筑师,为中南建筑设计院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通过举办袁培煌建筑创作生涯座谈会,充分展现了公司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专家的企业文化。总经理杨剑华表示,中南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要秉承老一辈建筑师专业精神和高尚品格,将“创新创意至诚至精”的文化和“勇于担当,懂得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李霆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袁培煌大师的爱国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他是我们中南院人永远的楷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袁培煌大师完美完成了中南院第一代人的使命,现在发展中南院的历史责任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在老前辈面前,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干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奉献,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够克服,将中南院带入新的高度是我们对袁培煌大师最好的致敬。
今天的座谈会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袁培煌大师精湛的专业知识、浓浓的建筑情怀、低调谦逊的处事风格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让我们终身受益。当前中南建筑设计院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大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南建筑设计院也将在一代代设计师精神与技艺的传承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南建筑设计院三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袁培煌大师与公司领导合影
袁培煌大师与公司建筑老总合影
袁培煌建筑创作生涯
简要回顾
在广州华南理工与大学时期的他相遇;在武汉穿街走巷记录砖瓦楼宇;在深圳国贸大厦感受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在无锡欣赏建筑派的太湖风光;在长江边畅想主轴未来……
让我们我们跟随镜头,一起穿越70年风雨,走进袁培煌的建筑人生……
求真务实耕耘不辍
刚刚大学毕业的袁培煌,有一个小目标,就是搞建设。
时隔六十年,袁培煌再次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与20多岁的自己重新相遇。
汉口江滩屹立着的防洪纪念碑,对于它的设计者而言更是对建筑设计事业的执着和坚守。
创新致远大显身手
年的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深圳国贸大厦的旋转餐厅里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由此深圳国贸大厦,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改革精神的时代注脚。
袁培煌重新登上自己在80年代初设计的深圳国贸,走进旋转餐厅,回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风雨变化。
晴川饭店曾经是武汉最高的楼、最好的酒店。袁培煌看来,对瞰黄鹤楼,比邻晴川阁,侧目长江大桥,这是建旅游饭店最好的地方。
年,袁培煌就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时,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教学、科研、理论组织起来。
不改初心再续华章
袁培煌设计的广东科学中心,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的科技馆称号,俯瞰它像一朵巨大的木棉花傲立五岭之南,侧目又像科技航母驶出珠江之畔。
已到耄耋之年的袁培煌,终于有时间拾起儿时的一点小小爱好。集邮已有70年的他,在这小小的方寸之中感受身心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
袁培煌说“以长江为主轴作为城市的轴线,体现武汉特色,将来要拍摄中国内地的镜头,就是武汉主轴的镜头,这才是我们最理想的。”
年轮增长,时代更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也注定会有很多老的建筑离我们远去。袁培煌,用他最擅长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那些属于我们伟大祖国和这个伟大时代的国家记忆,也让他赢得了业界的尊重和敬仰。他的建筑,将作为城市变迁中的独特印记,继续见证着这纷繁变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