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服装设计之中国服装史隋唐服饰 [复制链接]

1#

整理作者:美博思远艺术考研机构-邵CM

在东方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用服饰来妆办自己的身体,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和彰

显着自己的身份,用服饰来标示彼此关系、融入共同的社会生活

历代服饰的传承

.....

不仅在服饰艺术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同时也像活的化石一样

反映着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民俗

......

今天我们将进入

Chapter6隋唐服饰

Point1:历史背景

①、帝国的富强,让大唐的服饰风尚不断创新;盛世的自信,令大唐对异域服饰吐纳自如;开放的胸怀,使大唐的服饰文化与世界进行着积极的对话与交流。从衣冠制度到日常妆扮,不论是源于周礼的冕冠大带、传自异域的裤褶革靴,还是兵士将勇的行缠甲胄、贵妇胡姬的瑰丽妆靥yè,都共同勾画着大唐帝国的服饰图景。

①、安史之乱之前,隋唐帝国繁荣富强、昌明发达。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中西交流频繁。萨珊波斯、大食和拂菻,地饶珍异、俗尚工巧、制作精丽。西方文明的东传往往有粟特人居间中介。在隋唐的疆域内,胡人几乎随处可见。

②、安史之乱起,中国政府无力西顾,吐蕃趁虚进占河陇,丝绸之路于是中断,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基本靠海道维持,尽管中外海船依然频繁出入岸口,但交通东西的两条主道毕竟失去了最重要的一条。这样,中国同西方的联系越来越少。

Point2:隋代服饰

公元年,隋文帝杨坚重新建立起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随初建国,本想对礼服制度作一番改革,但由于几百年间兵事不息,社会生产频遭破坏,财力物力均已枯竭;加之各族人民长期交融,南北两地的服饰已趋合璧,要大规模的变易服制难度很大,因此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衣冠礼器做些调整。直到隋炀帝杨广即位,才重新拟定了一套服制,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衣冠服饰各有等差。但这套制度仅仅实行了几十年,隋即灭亡。隋王朝只存在三十多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代服饰:

①、基本保持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承前启后的时期。

②、隋文帝杨坚力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到了炀帝,崇尚奢华铺张,为宣扬皇帝威严,恢复秦汉章服制度,并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历代帝王冕服的既定款式。

③、男装以衫为主,女装以襦裙为主,小袖长裙,裙系到胸部,是一种端庄秀丽、修长婀娜的风格。贵族妇女出行,则着大袖服。

④、受齐梁风气影响,妇女另加小袖式披风,多翻领,内外不同色,若单独穿着则用细钿缕带束腰,已近“胡装”,这种类似披帛和半臂式服装的演化是逐步的、渐进的。

⑤、隋代至初唐,女装上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细带系扎,这种服饰流行很久,并影响到东邻国家和地区。

Point3:唐代服饰

公元年,李渊称帝,宣告了唐朝的建立。唐代是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之一。在唐代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中,曾有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高度发展的阶段。尤其在唐初至盛唐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灿烂的中国文化-包括服饰文化,通过各国商人及使节的穿梭往来传遍世界。时至今日,中国东临地区的一些国家,仍将隋唐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礼服,可见其影响之大。

唐代服饰:

梳髻穿襦裙及戴幞头穿圆领衫的宫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①、公元年,朝廷颁布衣服之令,初步拟定了冠服制度。之后,又对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订,重新颁布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至此,唐朝服饰有章可循(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衮冕等十四种,皇后之服有祎衣、鞠衣及细钿襢衣三种,文武百官之服有衮服、绣冕等十种,命妇之服有翟衣、钿钗礼衣等六种)。这套服制被后市沿袭,各朝虽然都做过修订,但总体上变化不大。

戴幞头穿袍的帝王官吏及穿襦裙长裤的宫女-阎立本《步辇图》

②、一般公服和平时燕居的常服吸收了异族服装的成分,形成了独具大唐特色的服装新形式。

③、唐代官员的袍衫,主要是以颜色来区别等级的,这种服色制度,是官服制度上的一大特色,影响较为深远。贞观四年,定三品以上官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绯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后因“深青乱紫”,改八品九品服碧色。以后数朝变更,服色也有所变化,但大抵以紫、绯、绿、青四色来定官员高卑。

梳高髻穿圆领衫条纹裤的女子-壁画

④、冠和腰带也是官阶标志,至武则天当朝,织赐不同纹样以区别文武官阶,也为以后王朝效法。

⑤、唐代服饰种类和样式更是趋于完美、整体和成熟。其款式和织物都和当时崇尚丰硕体态的审美融为一体。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

唐代男子服饰:

戴冠穿裲裆及扎幞头穿袍服的男子-壁画

①、圆领袍衫:又叫团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饰。样式为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制,形制为圆领且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前后襟下缘各接横襕lán以示下裳之意,有单夹之别。穿圆领袍衫时上戴幞fú头,下蹬乌皮六合靴,腰系革带。

②、幞头:源自北齐,隋唐初定型。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裹在发髻的后面,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帽带两条系于铆钉前部,两条垂于颈后,处尚平头小样,而后渐高;后垂的两条带子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处有带型如梭子的长脚式,后为腰圆式。中施丝玄为骨,幞头脚的形状多种多样;幞头不仅为男子头衣,宫中女侍也多有用者,,从一块民间的包头布逐渐演化为官员身份象征的乌纱帽,幞头与帻zé相似,也是由低向高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时间之久、变化形式之多、适用范围之广,华夏冠帽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③、一般男子着衫、裤褶、半臂等。百姓穿本色麻布衣,两旁开衩,名叫“短骻衫”,衣服短小。

唐代女子服饰:

梳高髻穿大袖罗衫及长裙的贵妇-周昉《簪花仕女图》

①、襦裙:唐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丰富前所未见。初唐时女子装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长裙。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中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日趋讲究、华贵和宽大。盛唐后,女装胸为时髦,裙长多可曳地,以多幅为佳,常用两色绫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裙腰上压上金银丝线作为装饰,上有双垂绣带,裙色以红紫黄绿为多,其中红裙最为流行。

②、半臂:“半臂”又称半袖,是以魏晋以来由上襦发展而来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的短外衣。通常袖长及肘,衣长及腰,对襟则胸前结带。这种衣式在唐流行很久。

③、披帛:继承六朝的帔pèi紫,由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银绘画,最初短阔,后变狭长,是利用丝帛轻盈飘逸之态进行装饰。

④、胡帽、幂篱、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数民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初为男子头衣,女子在武则天时期兴穿胡装戴胡帽,到开元初年,女子即使骑马外出,也着胡帽而不掩面。幂篱、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颜之物,幂篱在先、帷帽在后。

⑤、妆容:唐近三百年来,女子的发髻式样和插戴是最为丰富多彩的时期。前期女子发髻承隋,后渐多样。

⑥、武则天时期兴起着胡装配胡帽,成为当时世风,上行下效。反映了唐时社会的开明、女子的相对自由。

Point4:第三次服饰变革-胡服的流行

①、唐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丝绸之路吸引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工艺美术。思想开放的盛唐帝国无所畏惧的吸收各国文化,表现出了丰富博大的胸怀和民族自信。

②、在中国历史上,胡服很早就影响我国。自战国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服饰上相互影响,上身短褶,下身穿裤成为当时流行。

③、真正出现大幅度的流行胡服,胡妆还是唐朝中期,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戴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中唐后胡服风降温,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发式和化妆,“囚装”、“啼装”、“泪装”均属此类,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

④、“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反映了汉族衣文化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并且通过官府体质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服饰文化起到了重要影响,故此,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改革。

Point5:唐代纺织工艺五法

唐朝服饰当时纺织工艺加工可分为织、绣、绘、缬xié、贴五法。(唐朝服饰丰富多彩的的原因:胡服和纺织工艺)

①、织为织锦,一为五色织就的彩锦,以小团窠最为常见;一为特制宫锦,有专用于官服的彩绫,也有专人设计花样后工人织就,用于制屏风的瑞锦宫绫。

②、绣为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唐女子衫、襦、裙皆施绣纹。题材的拓宽,技法的丰富标志着唐代刺绣大发展。以前主要靠辩綉、短针相接,色彩生硬、形象滞涩。唐中期,普遍采用汉代平绣法,细密绒线往复交接,线条光润平滑,色彩浓淡相宜,适于大面积表现形象。

③、绘是泥金银绘或彩绘。泥金银绘即是用金银粉画在衣裙材料上。

④、缬为印染。唐时称印染为缬,分彩色套染及单色染。以植物的花茎、果实、根、叶为染料,绫罗纱绢等为坯。品种有绞缬(xie),夹缬、蜡缬、灰缬等。

⑤、贴即“堆绫、贴绢”法,把彩色绫绢照图案需要剪下后贴在丝绸之上。

Point6:唐代服饰纹样的审美特征

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除了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传统龙、凤图案亦未被排斥,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Point7:丝绸图案

题材:动物、花卉、几何、文字等极丰富。写实主导地位完全确立,花卉终成题材主流。

演进:联珠圈纹→变体宝相花→宝相花→写实花鸟纹

联珠纹:(名词解释见魏晋南北朝章节)唐人对联珠圈纹的改造应不晚于8世纪,虽然也装饰联珠圈,但联珠圈已改为双层,外圈还变成小圆环,双层联珠圈又改易为内层联珠、外层卷草。

变体宝相花:7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同联珠纹有联系,装饰主题由禽兽、人物变成花朵,风格由勇武到温和富丽。在西陲,至少流行一个世纪,联珠纹渐逝。

宝相花:历史不早过8世纪,后长期流行。它是唐代具有民族特点的纹样,宝相花是奇妙的组合,早期是莲荷、后期是牡丹发挥主要作用。常在花蕊处装饰小圆圈象征珠宝,在边沿处加小花、小叶,象征丰满繁盛。宝相花有正视形、侧视形、俯视形,且各朝代宝相花形象各具特色。这种纹样广为装饰工艺和佛艺术采用,深受波斯、东罗马帝国艺术的影响。

写实花鸟纹:8世纪后期出现,唐后期普遍。它标志着:装饰纹样走向自然,中国装饰纹样已经基本形成禽鸟、花卉、几何纹三足鼎立格局。宋元明清依就,只是自晚唐起花卉纹样地位仍在上升。

Point8:五代十国服饰

着圆领袍衫戴幞头的官吏-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十国服饰上大体沿袭唐制。五代的官服式样,乘唐启宋。男子一般衣着圆领衫子,腰系帛鱼。幞头自晚唐以后由软脚变为硬角。

女装同晚唐相似,以窄袖短襦和长裙为主,不同处是裙束得较晚唐低,不如唐束腰高,裙带也较长,披帛较唐狭长,约三四米。上衣加半臂,交领和对襟均有。后唐则兴着彩裙而又收裙裥作多折等,这都是变唐制而逐渐为以后宋代服饰的端倪。五代女子已无盛唐的丰硕和雍容之气。

.....

美博思远艺术考研,研出必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