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联合儿科三区静疗组在B超引导下,成功为一出生仅有2月20天、体重只有3.5公斤的患儿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
患儿因反复抽搐2个月,医院住院治疗,因病情危重于年3月8日通过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绿色转诊通道转入儿科。经由儿童重症监护室主任张星星教授等医生团队诊断为癫痫脑病、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先天遗传代谢病、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卵圆孔未闭等多种疾病。
入院后患儿频发抽搐,抽搐时心率下降,血氧饱和度低至40%左右,随时有生命危险。但患儿血管细如发丝,身上多处因长期反复穿刺变得千疮百孔,因此建立静脉通道,成了儿童重症护理团队面临的头等大事。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主任张星星教授、李杏芳主治医师、蔡峥嵘护士长紧急研究后决定联合儿科三病区静疗组协同完成PICC置管。
3月10日下午,在张星星教授指导和蔡峥嵘护士长的协调下,静疗组负责人儿科三区护士长许静、主管护师易爱群进入PICU病房,她们在B超机下认真寻找合适的血管,不敢有丝毫疏漏,经过仔细辨认,终于在右侧股动脉下方找到了细小的股静脉。
如何避开股动脉成功穿刺进入股静脉又成了穿刺难题,经过一番讨论,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体位,确定右侧股静脉为置管目标血管。在PICU护理团队的全力配合下,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尝试,患儿右侧股静脉成功置入了3F的PICC导管,导管置入长度17厘米,外露7厘米。床旁胸片显示: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终于为患儿打通了重症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条生命线。
据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成立以来完成的年龄最小患儿PICC置管,也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成立以来完成的第一例经股静脉的PICC置管,该院儿科PICC置管技术的逐渐成熟,为危重患儿的救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潇湘晨报记者张树波通讯员严玲蔡峥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