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度分析汉朝时期儒生群体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250402/h5vd0hk.html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便成了末流学说,汉代建立之初,又尊崇黄老学说,与民修养。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作为汉代的统治思想得以确立,儒家学说也成为汉代教育的主流内容,在此影响之下,儒生群体不断增多,影响着汉朝对内对外的方方面面。

汉代儒生群体的定义

汉武帝时,创办太学作为全国高等学府,培养人才,武帝之后,西汉的皇帝也都继续推行太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儒生。

儒家群体,在古代是助人君明教化的群体,圣人的教化并不能到各家各户去细说,而是通过其名下的儒家子弟群体去宣传讲学,类似于传教士。

作为圣人门徒,儒生们大多带有宣明“圣人之教”的使命,儒学的文化主导地位确立后,汉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内容中,儒生的教化活动便成为重要部分,他们在内郡与边郡、中国与域外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中广泛参与且具有重要影响。

汉代儒学与儒生群体的基本特征

汉代儒学的发展,离不开董仲舒,董仲舒被汉代史学家成为“儒者宗”。

在汉代,董仲舒儒学思想最具有代表性,他的哲学是政治哲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

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大一统论、天人感应、独尊儒术。这是三位一体的,构成汉代新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之后,又通过在警示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郡国之学的方式来养天下之士,促使儒生数量不断增多。

而在官学之外,朝廷对私学采取了支持和鼓励的政策,私相授徒者既有经师儒士,也有朝廷官员,这使得弟子门生的队伍愈发庞大。

广大的儒生群体游学结交,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参与到汉代对内对外交流的方方面面。

汉代儒学在对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汉朝建立后,随着国力的不断强盛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与周边邻国日本、朝鲜、马来等都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

随着汉朝国力的日渐增强,两汉时期对外交流领域也随之越来越广阔,尤其文化交流与传播成果斐然,政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论由此萌芽。

汉朝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实际上是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进行的而汉代儒生群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礼之用,和为贵

将“和”作为天地间最普遍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汉代董仲舒指出:“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下之奉也”。

在对外交流中,坚持“和为贵”,这不同于西方的征服理念。

和而不同

《左传》中记载,晏婴与齐景公的这样一段对话,晏婴将“和”比作煮汤、奏乐,只有各种材料调配适当,才能做出美味的鲜汤,只有不同的音律配合得当,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这说明了在对外关系中,尊重差异,承认差异,并在此前提下,求合作、和平、和谐。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规律,体现了对外交流中的和谐精神。

汉代儒生群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汉代国家官吏中以儒生群体为主,他们在掌管中央和地方事务过程中,传播了儒家文化。

同时,他们对文化教育的建设分外重视,对国家绝对忠诚,在边疆地区的统治方面,汉朝主要以行政治理和文化渗透两种方式为主。

在汉朝时,我们与周边各国交流密切,比如将贯穿中西交通的大动脉打开,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一些国家一定程度地建立了联系。

汉文化的高度发展,极大的影响了周边国家,而其他国家文化在汉代的传入,也促使我国文化更加丰富,比如佛教在西汉后期的传入,在文化交流的这个过程中,汉代儒生群体发挥了桥梁作用。

在汉朝时期,东汉儒生班超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有重要作用,班固的父亲是汉代大儒班彪,班超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广泛涉猎书传,受儒家思想熏陶。

后来,班超以汉朝使者的身份出使西域,在经营西域的30年中,班超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措施。

在西域树立了良好的威信。建初九年,班固到达西海,沿途对各国风土文化详细记载,促使汉朝对外界的了解与中外文话交流和传播进一步扩大。

至此可见,汉代的儒生群体在两汉时期的文化政策的制定、推行和对外传播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影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