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DP万物设计师漫谈分子动力学 [复制链接]

1#

导读:计算模拟领域的科学家们玩的是世间万物,从一个原子一团电子云出发,搭建起整个物质世界的模型。DP君推出“万物设计师”系列,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带大家看一看理论科学家们如何用公式和数据模拟世界。

第一篇文章“漫谈分子动力学”,带大家瞧一瞧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个什么东西。

分子动力学

分子动力学(Moleculardynamics)其实就是模拟一大堆原子的运动。万物的构成大家都知道,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与周围的电子云组成,原子之间相互成键会形成分子。大量单原子或分子(统称粒子)聚集在一起,简单来说,如果温度高、运动快,形成的就是液态;如果温度低、运动慢,粒子位置相对固定,形成的就是固态。当然还存在很多其他物态,比如团簇、等离子体、超流体等等。

要模拟分子动力学,切入点非常直接,表示出体系的势能面。势能面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误解。它不是现实空间中的面,而是反应空间中的面。化学家在分析化学反应过程的时候,往往会画一条反应路径,自变量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分子的不同构型,比如某一个氢原子的坐标变化,或两个键之间夹角的变化;反应路径的纵坐标往往是能量相关的量,比如势能或自由能。这个面就是定义在这个坐标系里的,如果只有一个自变量,势能面就是一条线,如果有两个自变量,势能面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面,如果有更多自变量,它就是一个高维面。

传统分子动力学方法主流的有两种:

一种是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binitioMD),另一种是经验势分子动力学。AbinitioMD方法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abinitioDFT)和分子动力学(MD)。

Ab-initioDFT(DensityFunctionalTheory)旨在用递归逼近的方法,根据原子核的坐标构造出电子的密度分布,进而用电子密度求出所有我们感兴趣的物理量。

MD则旨在让DFT随着时间动起来。

在经典物理中,运动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知道了质点的速度v,位置x随时间的变化就可以写成时间的多项式:

(其中表示速度的时间导,也就是加速度。)

但是在量子力学中,粒子是波动性的。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走的是指数型路线:

这是含时的薛定谔方程,描述波函数和时间的关系:

因此,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是波动式的:

这个形式对那些数学大神来说还凑合,但是放在计算机上是不好搞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分子动力学会采用verlet算法,就是根据H把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求出来,再直接套进公式(1)里,做经典式的运动。相当于把公式(3)中的指数函数做泰勒展开,并忽略二次以上的项,准确度还是不错的。(PS:指数函数展开公式ex=1+x+(1/2)x2+(1/3)x3+(1/4)x4+…)

1.Ab-initioDFT

本章的本意是想尽可能简单地介绍一下AbinitioDFT的思想,结果小编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自己被卷进一个无穷无尽的历史漩涡。本章扯得比较多,如果看似离题敬请原谅。

前面说了,Ab-initioDFT是用递归逼近的方法构造电子密度,具体说来,递归逼近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其中一种名气莫名地很大,叫Car-Parrinello(CP)方法[1];另一种应用很广,叫共轭梯度法(ConjugateGradient,CG)[2]。其中CP方法对分子动力学的理念本身做了很好的解读,而CG方法的优势在于收敛快,它的解题思想和深度势还挺相似,不得不讲一讲。

1.1CP方法

为了介绍CP方法,不得不先引入大名鼎鼎的拉格朗日量。

1.1.1最小作用量原理

经典物理、量子物理和相对论其实相距没有那么远。要把三者的联结起来,最好的出发点莫过于最小作用量原理。

在经典体系下,公式(1)是运动的动力学表达。但是数学家们都不喜欢动力学表达,太形象了,得画图,要是图不好画,比如涉及到高维之类的,根本没法处理。所以呢,在分析力学中,运动被表达成一个叫作用量的东西:

这里的L叫拉格朗日量,K是动能,V是势能。

初学分析力学时,拉格朗日量曾让小编很难受。一眼看上去,它根本没有任何物理意义,它不是总能量,总能量应该是动能加势能才对,它却是动能减势能。为什么会定义这样一个量,脑子抽了吗?

直到很多年后,小编学到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物理数学其实都是根据人们观察到的现象构造起来的。才终于有点理解了拉格朗日量的来由。说明白点就是,它没有任何道理,像牛顿定律一样就是人们观察到的事实。

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外力作用下,质点会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什么?

牛顿第二定律: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同质点所受的外力成正比,并与外力的方向相同。凭什么?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谁说的?

老师会告诉你,这些都是事实,没有道理的。以及,等你长大就明白了。用西洋话说,上帝的旨意。不过,随着人们观察尺度的减小或增大,小到原子、电子、夸克等等量级,大到恒星、星系等等量级,上帝的旨意看起来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作用量也是这样的东西。

图1.作用量示意图(图片引自知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