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吐蕃佛教造像服饰构成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 [复制链接]

1#

迄今发现的西藏早期(吐蕃时期)佛教造像明显可以分为两种造像风格(含服饰风格):一种是印度传统佛教造像样式以及由此发展的波罗风格、尼泊尔风格、东印度风格,具体表现为勒巴沟摩崖造像服饰中《文成公主礼佛图》立佛服饰(裙裤、腰带、腕带)和《佛诞图》中二菩萨服饰(“右袒式”袈裟)、露斯沟摩崖造像服饰中三坐佛与三立佛服饰(“右袒式”袈裟)、照阿拉姆摩崖造像服饰中主尊与二菩萨服饰(络腋、裙或裤)、丹玛扎摩崖造像服饰中主尊与八大菩萨服饰(络腋、裙或裤)以及二飞天服饰(披帛、裤)与次曲拉康摩崖造像主尊服饰(络腋、裙)。其中,佛装具体表现为高肉髻、右袒式袈裟,菩萨装具体表现为高发髻、宝冠、披帛、裙或裤。

另外一种则为吐蕃风格,主要指穿着吐蕃赞普或高等级贵族服饰的佛教造像。吐蕃风格具体表现在查果西沟摩崖造像服饰中主尊服饰(络腋、三角翻领袍服)、贝纳沟摩崖造像服饰中主尊与八大菩萨服饰(三角翻领袍服)、朗巴郎增拉康摩崖造像服饰中主尊与八大菩萨服饰(三角翻领袍服)。此种风格造像的服饰与吐蕃赞普像如出一辙,往往被认为是松赞干布像与两公主像。吐蕃佛教造像服饰作为极具宗教意味的服装,其服装风格和穿用意义都呈现出了独特的一面。

从整体来看终归没有摆脱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事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深厚文化底蕴。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文学艺术所包含意境美、形式都在吐蕃佛教造像服饰中有所体现。

吐蕃佛教造像服饰服装风格成因皆有异同,其造型也随之亦然:三角翻领袍服、“帛带+裙或裤”、僧祗支、“帛带+三角翻领袍服”。

以上发现的西藏早期(吐蕃时期)佛教造像服饰造型明显可以分为两种风格(或称样式):一种是印度传统佛教造像样式以及由此发展的波罗风格、尼泊尔风格、东印度风格,具体表现为佛装或菩萨装两种;另一种则为吐蕃风格,主要是指穿着吐蕃赞普或高等级贵族服饰的佛教造像。后者在芒康县查果学摩崖、帮达乡郎巴郎则拉康圆雕造像、然堆村小型石刻、青海省玉树比多寺(文成公主庙)等处都有发现。由于这些造像的服饰与吐蕃赞普像如出一辙,往往被认为是松赞干布像和两公主像(芒康县查果学、玉树比多寺均被称为“文成公主庙”)。

目前来看吐蕃佛教造像服饰色彩艳丽,多采用红、蓝、绿、橙、金等高饱和度的颜色,配色大胆。但据考古报告查证,此色彩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过维修和绘彩时的产物,原本的颜色应为饱和度低的土红色及石料原本的颜色。

这与吐蕃时期当地群众物资匮乏的实际情况、生活水平与创新能力等不无关联。再者,在中国佛像着赤色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因此也与佛教律典规定有关。吐蕃时期,唐代的染织业十分发达,通过唐蕃古道贸易十分发达。锦绣丝织工业也同样非常发达,尤其是织锦进入了全盛时期,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出众的以地方命名。

唐人徐坚《初学记》中将锦与金银、珠玉同归于“宝器部”,认为“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制字帛与金也”。造像身穿着锦制的袍服,无疑是吐蕃的贵族或王室人员,反映了造像在吐蕃人民心中的尊贵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吐蕃佛教造像的衣料明显以织锦缎质料为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个性化审美需求,人们对服装的款式和质量的讲究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于是就有了设计。设计的初衷也就是为了让人们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在现代的设计中,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到人们多意境的需求。人们在骨子里需要的,还是宁静、安详的生活。将人们这样的需求体现到现代时装的设计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在体现简约古朴的意味、追求舒适自然的穿着体验的同时,不乏现代的美感是现代时装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而这个趋势在占据大部分服装交易市场的淘宝网店的服装设计风格中可以得到查证。且不提一些没有品牌的小众原创,像江南布衣、达衣岩、圣迪奥等著名服装品牌正是凭借其独树一帜的服装风格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年9月20日,第七届巴黎中国电影节庆祝酒会由法国巴黎市*府举办,期间,华人服装设计师许茗的作品——《感恩》进行了动态展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吐蕃佛教造像服饰中波罗艺术风格元素直接运用到了服装的面料设计上,不同于普通服装面料,该设计服装面料呈现了卷云纹的艺术形态与此起彼伏的面料肌理,使服装面料以一种自然的形态缠裹在身体上,别有一番风情。

游学法国的中国服装设计师许茗在欧洲“博物馆之夜”中以一场命名为“品茗佛语”的动态服装秀为身在法国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观众奉上了一次别样的文化享受。模特们身着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二十套服饰,穿梭于博物馆中间,仿佛一尊尊行走的活佛造像,不仅极具吐蕃佛教文化艺术特点,而且与博物馆的展览风格浑然一体,相辅相成。

设计师使用多种材质的面料混合再造,创造出铜质的视觉效果与色彩,且将吐蕃佛教中莲座、曼陀罗绘本、菩萨像等元素直接运用至服装整体造型的设计中,别具一格,体现吐蕃佛教“印度—尼泊尔”风格艺术形态。

同类型的服装设计风格艺术形态在中国内地著名女歌手萨顶顶的演出服装设计中也有类似展示。萨顶顶以原生态唱法、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及具西藏佛教色彩的音乐风格而著名闻名,她的音乐融合了蒙古、西藏、云南的民族音乐、佛教的颂赞。无论是出席时尚庆典还是香港佛教协会的音乐会,萨顶顶的演出服装总能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时很好的契合其演唱音乐的风格。

由此可见,吐蕃藏传佛教艺术语言在其音乐形态上占据不可言传的重要地位,延伸至服装设计中,佛像绘本、藏传佛教法器、佛珠装饰等都是其服装设计语言的重要表现元素。吐蕃佛教造像服饰的传统元素应用在演出服装、晚装设计等较为夸张的服饰设计上大放异彩,除此以外,在现代日常服装设计中也极具影响力。

此类服装不同于平时人们所着西服等较正式的服饰,追求自然舒适的同时极具个性。现代日常服装设计中主要以吐蕃佛教造像服饰所体现的舒适的穿着方式、惬意的生活态度为灵感来源,不似前者设计注重夸张、繁复的舞台效果。在面料选择上一般选择环保的天然面料,款式设计大多样式独特、穿着便利,色彩亦以灰、白、赭石、土*等明度、饱和度较低的颜色为主。

从MIAHAN原创设计独立设计师品牌服装系列设计中可以看出吐蕃佛教造像服饰元素的影响,这系列服装来自淘宝,是比较接地气的一个服装品牌,凭借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在一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中脱颖而出,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在淘宝以人气为主的搜索条件下搜索量、销量并列第一,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综上所述,吐蕃佛教造像服饰构成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甚巨。设计的初衷也就是为了让人们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体验,满足人们更高意境的迫切需求。现代被冷冰冰的钢筋结构包围的人们在骨子里需要的,还是宁静、安详、温馨的生活。将人们这样的需求体现到现代时装的设计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现代时装设计的必然的一个发展趋势。

吐蕃佛教的特色是充满神秘色彩,重视神通、*神、及神秘体验,以密续(又称怛特罗),取代原先“修多罗”(义译为“经”)的地位,并以这些秘密教典作为修行的主要依据,在师徒间秘密传授。

吐蕃佛教造像服饰在现代时装中的设计创新应有以下几点:首先服装的色彩倾向,应该讲究整体色调的纯粹性、协调性。佛教色彩境界追求一种清新纯粹的极至美感,清爽而微妙的明度变化,令人回味无穷,仿佛一切都是浑然天成的。在服装整体色调上运用以白、米、棕、黑等素洁的自然大地色系为主调。多样的灰色系于佛教服饰色彩中占据的比重也是不言而喻的。例如醉褐色、芥*色、锈红色、雀茶色,这种素雅的色彩所传达出来的内涵,暗含着人自然的生态特征色彩意境。

因为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后,呈现出这种浑然天成且难以复制的独特卉拙之美,正呼应了朴素、幽玄的佛教世界。接着是服装线条和面料材质的运用,运用简捷的线条、天然的材质。采用简单的形状以及对复杂饰物的省略来达到内在的需求和舒适。在面料上为以朴实无华的天然服用材料(天然棉、麻、丝等)巧夺天工,通过色彩、材料、造型等的巧妙结合,代替了充满钢筋混凝土气息的工业合成材料(聚酯纤维面料)。

由于佛教美学传达了一种素雅高洁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表征,所以自然材质的彰显是设计中以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体现其功能性的同时保持天然质感和肌理效果,传达出服装雅致的设计走向。再者是装饰手法,即省略装饰性,强调“lessismore”。在装饰中,不推崇豪华奢侈、金光灿烂,以淡雅节制、深邃禅意为境界追求本质,重视实际功能。在设计中应当遵循摒弃繁复的装饰、色彩的堆砌原则。

最后是追求一种静、清、空、灵的意境,并赋予其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表现出一种写意的精神空间,达到诗意的境界。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感的融合已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主流趋势。在这样快速消费、冲击强烈的大环境下,佛教造像服饰的文化理念运用在现代服饰的创新设计中,将会起到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